辽宁部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耐药性与其整合子-基因盒携带情况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辽宁部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耐药性与其整合子-基因盒携带情况相关性研究
【摘要】:奶牛乳房炎一直是威胁奶牛养殖业的重大棘手问题之一。其中隐性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潜在危害不亚于临床型乳房炎。本研究对辽宁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链球菌在该地奶牛隐性乳房炎中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和耐药性获得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辽宁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指导。采用体细胞计数法(SCC)对沈阳、阜新两地六家不同规模的奶牛场中306头临床表现健康的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调查,并对检测后的阳性乳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本试验主要对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之—链球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六家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平均检出率为34.31%,最高的场子检出率为76.67%,最低检出率为10%。通过法国梅里埃API 20 Strep试剂条共鉴定出链球菌55株,头分离率为52.4%。其中屎肠球菌39株、鸟肠球菌13株、粪肠球菌1株、乳房链球菌2株。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9类21种抗菌药物对55株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链球菌分离株对磺胺类及头孢氨苄、苯唑西林及林可霉素耐药性最严重,耐药率分别为100%、100%、90.9%、90.9%;对土霉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及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均在85%以上;对阿莫西林、青霉素、头孢噻呋、泰乐菌素、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但菌株对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及环丙沙星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65.5%、63.6%、47.3%。故临床上治疗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时可首选这3种敏感药物。55株链球菌共形成33种耐药谱型,至少耐3类药物,最多耐8类药物。本试验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分离株Ⅰ、Ⅱ型整合子携带情况,Ⅰ、Ⅱ型整合子的检出率分别为45.5%、14.5%。其中,同时携带Ⅰ、Ⅱ型整合子的菌株检出率为10.9%,未检测出Ⅲ型整合子。16株Ⅰ型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携带基因盒,包括编码小多药耐药蛋白基因(smr),编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aadA1、 aadA2)及编码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frA15),编码ADP-核糖转移酶的基因(arr-3)和编码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的基因(aacA4)。Ⅱ型整合子中未检出耐药基因盒且无法确定同时携带Ⅱ型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携带的耐药基因。本研究旨在帮助了解辽宁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流行情况,并根据分离菌株耐药性测定分析结果,为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论依据。通过对链球菌耐药性获得机制的探讨分析,为日后深入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隐性乳房炎 链球菌 耐药性 整合子 基因盒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8.23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英文摘要9-11
- 前言11-16
- 1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11-12
- 2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12-13
- 3 链球菌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研究概况13-15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5-16
- 试验一 辽宁部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的分离与鉴定16-22
- 1.1 材料16-17
- 1.1.1 培养基16
- 1.1.2 质控菌16
- 1.1.3 生化鉴定试剂16
- 1.1.4 主要仪器16-17
- 1.2 方法17-18
- 1.2.1 乳样采集17
- 1.2.2 隐性乳房炎检测17
- 1.2.3 链球菌的分离17-18
- 1.2.4 API鉴定链球菌18
- 1.3 结果与分析18-20
- 1.3.1 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18-19
- 1.3.2 链球菌分离鉴定结果19-20
- 1.4 讨论20-21
- 1.5 小结21-22
- 试验二 辽宁部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耐药性测定与分析22-31
- 2.1 材料22-23
- 2.1.1 菌株22
- 2.1.2 培养基22
- 2.1.3 抗菌药物22-23
- 2.1.4 主要仪器23
- 2.1.5 其他材料23
- 2.2 方法23-24
- 2.2.1 菌液的制备23
- 2.2.2 抗菌药液的配制23
- 2.2.3 MIC的测定23-24
- 2.2.4 MIC_(50)和MIC_(90)的计算24
- 2.3 结果与分析24-28
- 2.3.1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24-26
- 2.3.2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分析26-27
- 2.3.3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对9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分析27-28
- 2.4 讨论28-29
- 2.5 小结29-31
- 试验三 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与分析31-46
- 3.1 材料31-32
- 3.1.1 菌株31
- 3.1.2 主要酶和试剂31
- 3.1.3 主要设备及仪器31-32
- 3.2 方法32-37
- 3.2.1 主要药液、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32-33
- 3.2.2 引物设计及合成33
- 3.2.3 链球菌基因组DNA的提取33-34
- 3.2.4 PCR扩增Ⅰ、Ⅱ型整合酶基因34-35
- 3.2.5 整合子-基因盒的PCR检测35-36
- 3.2.6 整合子-基因盒检测结果与耐药相关性分析36-37
- 3.3 结果与分析37-43
- 3.3.1 链球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37
- 3.3.2 链球菌整合子PCR扩增结果37-38
- 3.3.3 链球菌基因盒PCR扩增结果与分析38-41
- 3.3.4 链球菌整合子携带情况与其耐药表型的关系分析41-43
- 3.4 讨论43-44
- 3.5 小结44-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3
- 附录53-58
- 致谢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子利;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制[J];四川畜牧兽医;2000年06期
2 赵文志;京华乳康药浴剂与奶牛隐性乳房炎[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年05期
3 周新民,王子轼,周广生,贺生中,蒋春茂;中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效果观察[J];畜牧与兽医;2003年08期
4 李勇,葛秀国,窦忠英;奶牛隐性乳房炎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3年03期
5 朱伟民,崔明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03年01期
6 黎利,赵海山,赵雪梅,何振远,张江;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与治疗[J];当代畜牧;2003年06期
7 顾怀君;乳康灵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与预防的效果比较[J];贵州畜牧兽医;2003年01期
8 吴亨进,冯劲峰,蒋华;一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治报告[J];贵州畜牧兽医;2003年05期
9 徐荣兴,唐晓白,戴金坤,周静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治[J];河北畜牧兽医;2003年12期
10 徐荣兴,唐晓白,戴金坤,周静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治[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志新;牛一兵;范莉;于泉林;常广军;崔彦召;崔亚飞;甄盼盼;王茜;张焕竹;;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宋智娟;赵国先;张晓云;李岁寒;张董燕;李娜;宋海彬;;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A];全国养牛科学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金旺;韩敏;;微量元素缓释丸对奶牛隐性乳房炎防治效果的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海宁;王进香;李知新;;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的微生物学鉴定及药敏试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冯军科;周焕梅;李明华;李学武;刘闯;;以电导率来监控奶牛隐性乳房炎阈值的确定及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乃锋;刁其玉;;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及生产性能的影响[A];2006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谢荣;米建丽;张锦川;冯敏山;;中药乳头浸蘸剂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试验研究[A];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李铁拴;刘占民;牛双真;李睿文;史万玉;金东航;李莹洁;朱卫生;吴占军;付才;张煜;徐占云;冯伟;陈永超;刘小宝;苗玉青;赵永旺;王慎行;贾青辉;;河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调查报告[A];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冯军科;周焕梅;李明华;李学武;刘闯;;电导率监控奶牛隐性乳房炎阈值的确定及分析[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师俊华;王印魁;朱仙玉;高士宝;李峰;;饲喂乳康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及产奶量的影响[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洁;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盒项目获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
2 承德县农牧局 任丽燕;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4年
3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王林安;奶牛隐性乳房炎五问[N];河北科技报;2003年
4 黄冈市农科院畜牧研究所 毛丹;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N];黄冈日报;2010年
5 王林安;奶牛隐性乳房炎四问[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江苏徐州乳牛场 古朝营 袁长征 周建华;乳康灵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试验报告[N];中国畜牧报;2002年
7 马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与预防[N];河南科技报;2006年
8 小寇;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N];农民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程程;辽宁部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耐药性与其整合子-基因盒携带情况相关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2 马杰;榆林市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调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永山;延庆县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李睿文;康贝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疗效及其机理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5 程青芳;防治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中草药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6 程振涛;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方法与细菌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7 高会玲;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8 袁康文;雅安市雨城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调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9 闻重阳;大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及其监测技术应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华;奶牛隐性乳房炎防治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8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91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