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小儿外感湿温发热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9:37

  本文关键词: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小儿外感湿温发热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刺络放血 小儿 外感湿温 发热 临床研究


【摘要】:试验目的:通过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小儿外感湿温型发热的临床研究,评价此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探讨小儿发热内外合治多元疗法的临床疗效优势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可靠的证据。试验方法:本研究将65例外感湿温型发热小儿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刺络放血组23例,物理降温组20例,空白对照组22例。刺络放血组采用耳尖、少商、中冲穴位刺络放血约0.25m1,并内服清宣导滞汤一日5次,一次50ml。物理降温组采用75%酒精外擦额部、腋下、腹股沟等区域,一日5次,并内服清宣导滞汤一日5次,一次50m1。空白对照组采用清宣导滞汤内服,一日5次,一次50m1。治疗结束后三日随访,观察治疗前后三组受试者体温下降时间、程度及相关其他症状改善情况。并采取加拿大急性呼吸道疾病和流感评分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及分析。结果:(1)刺络放血组和物理降温组及空白对照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发热天数、最高体温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刺络放血组治疗3天后临床痊愈率达60%,物理降温组治疗3天后临床痊愈率达35%,空白对照组治疗3天后临床痊愈率达30%,三组有效率比较P值为0.1520.05,没有显著差异。三组痊愈率比较P值为0.0240.05,具有显著差异。(2)刺络放血组受试者在治疗后0.5小时内体温差值较物理降温组及空白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降温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治疗后0.5小时内体温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物理降温组受试者在治疗后3小时内体温差值较空白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刺络放血疗法及物理降温疗法配合清宣导滞汤内服均对小儿外感湿温型发热有显著疗效。2、刺络放血疗法对比物理降温疗法退热更迅速、有效、稳定且安全性高。3、刺络放血疗法配合中药汤剂内服对于改善患者外感湿温型发热各项症状均有明显效果,具有特异性。
【关键词】:刺络放血 小儿 外感湿温 发热 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72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10
  • 引言10-12
  • 1. 临床资料12-15
  • 1.1 研究对象来源12
  • 1.2 诊断标准12-13
  • 1.2.1 中医诊断标准12
  • 1.2.2 西医诊断标准12-13
  • 1.3 病例纳入标准13
  • 1.4 病例排除标准13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13-14
  •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14
  • 1.7 随访14-15
  • 2. 研究方法15-16
  • 2.1 技术路线15
  • 2.2 样本量计算15-16
  • 2.3 随机方法16
  • 2.4 对照方法16
  • 2.5 盲法16
  • 3. 治疗方法16-19
  • 3.1 治疗16-17
  • 3.2 治疗方案17-19
  • 3.2.1 基础治疗17
  • 3.2.2 刺络放血组17-18
  • 3.2.3 物理降温组18
  • 3.2.4 空白对照组18-19
  • 3.2.5 疗程19
  • 3.3 注意事项19
  • 4. 观察指标与时间19-20
  • 4.1 观察指标19-20
  • 4.1.1 一般资料19-20
  • 4.1.2 安全性观察20
  • 4.1.3 疗效性指标观察20
  • 4.2 观察指标时间20
  • 5. 疗效评价20-22
  • 5.1 疗效评价时间20
  • 5.2 疗效评价方法20-22
  • 5.2.1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20-21
  • 5.2.2 小儿外感湿温型发热基本资料调查问卷21
  • 5.2.3 安全性评价标准21
  • 5.2.4 依从性评价标准21-22
  • 6. 统计学处理22-23
  • 6.1 统计分析处理软件22
  • 6.2 统计分析方法22
  • 6.3 质量监控22
  • 6.3.1 质量保证22
  • 6.3.2 研究质量控制要求22
  • 6.4 受试者权益保护22-23
  • 6.5 受试者依从性保证23
  • 7. 研究结果23-44
  • 7.1 病例分组及脱落情况23-24
  • 7.2 基线分析24-27
  • 7.2.1 性别分析24-25
  • 7.2.2 年龄分析25
  • 7.2.3 最高体温分析25-26
  • 7.2.4 发热天数分析26
  • 7.2.5 治疗前体温分析26-27
  • 7.3 结果27-42
  • 7.3.1 刺络放血组27-31
  • 7.3.1.1 正态分布情况27
  • 7.3.1.2 组间体温比较27-31
  • 7.3.2 物理降温组31-36
  • 7.3.2.1 正态分布情况31-36
  • 7.3.3 空白对照组36-40
  • 7.3.3.1 正态分布情况36
  • 7.3.3.2 组间体温比较36-40
  • 7.3.4 三组组间分析(体温变化差值)40-42
  • 7.4 综合疗效的比较42-43
  • 7.5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43-44
  • 讨论44-55
  • 1. 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44
  • 2. 西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44-45
  • 3. 刺络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45-47
  • 3.1 刺络放血疗法与经络的关系45-46
  • 3.2 刺络放血疗法与脏腑气血的关系46
  • 3.3 刺络放血疗法与神经系统的关系46
  • 3.4 刺络放血疗法与体液代谢的关系46-47
  • 3.5 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研究现状47
  • 4. 耳尖穴、少商穴与中冲穴治疗该病的理论基础47-48
  • 4.1 耳尖穴治疗外感湿温发热的理论基础47
  • 4.2 少商穴治疗外感湿温发热的理论基础47-48
  • 4.3 中冲穴治疗外感湿温发热的理论基础48
  • 5.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48-55
  • 5.1 结果分析48-51
  • 5.1.1 基线资料48
  • 5.1.2 治疗前后三组组内比较48-49
  • 5.1.3 治疗前后三组组间比较49-50
  • 5.1.4 疗效评价50-51
  • 5.1.5 安全性评价51
  • 5.2 疗效机理探讨51-55
  • 5.2.1 中医症状疗效改善的机理51-52
  • 5.2.2 体温52-55
  • 结论55-56
  • 问题与展望56-57
  • 致谢57-59
  • 参考文献59-60
  • 附表一:参照加拿大急性呼吸道疾病和流感评分(CARIFs)60-62
  • 附表二:小儿外感湿温型发热基本资料调查问卷62-64
  • 附件一:综述64-69
  • 参考文献67-69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香;;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述评[J];中医学报;2012年06期

2 刘翠英;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1999年04期

3 马莎,郭义;中国不同民族刺络放血疗法的比较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4年01期

4 周江宁;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集验[J];针灸临床杂志;2005年09期

5 张帆;林周杰;;刺络放血疗法对外伤瘀血性疼痛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年05期

6 彭育志;刘经耀;;刺络放血疗法对瘀血性疼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年20期

7 王燕;;刺络放血疗法探讨[J];光明中医;2008年02期

8 黄伟;;刺络放血疗法的源流与发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8年09期

9 刘志武;刘慧君;;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足踝逆冷2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年05期

10 王超;高靓;郭义;;近10年中国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丹;郭义;张赛;;刺络放血疗法临床运用总结[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2 高靓;田力欣;李中正;郭义;;近年来中医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3 王茵萍;;刺络放血疗法与美容[A];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腧穴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昌生;林周杰;;刺络放血疗法对瘀血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A];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徐斌;;浅论刺络放血疗法的血管生物学基础[A];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马莎;郭义;;中国不同民族刺络放血疗法的比较研究[A];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米扬;;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突聋的应用及机理[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郝秀兰;徐金凤;;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体会[A];第二届全国刺络疗法暨首届少数民族放血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芬;罗汀;郭义;王秀云;;近40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概况[A];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广军;郭义;王秀云;;刺络放血疗法临床应用总结[A];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胡彬;刺络放血疗法不是巫术[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刘道安;首届刺络放血疗法学术会召开[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北京友谊医院 郑杨;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疼痛[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刘道安;刺络放血疗中风[N];健康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佩芸;从《内经》、《儒门事亲》、《针灸大成》探讨刺络放血疗法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雷婷;刺络放血疗法对比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焦一菲;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小儿外感湿温发热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刘新;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放血疗法中刺络部位与方法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4 张晓旭;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刺络放血疗法临床病谱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5 龙丹;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许明珠;针刺调脏结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杜玉茱;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痤疮规律与特点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8 王元;头穴透刺配合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9 高彩云;基于络病理论探讨针灸结合剌络放血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62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062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c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