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自噬减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本文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自噬减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更多相关文章: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损伤 自噬 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范围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rhEPO的保护作用对自噬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方法:1.选取健康的SD雄性大鼠心脏的左心室心肌,利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获得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ardica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ECs);通过倒置显微镜对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vWF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法对细胞进行鉴定。2.采用H2O2构建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利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确定H2O2处理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的适宜时间和浓度。3.用不同浓度(5、10、20、40U/ml)rhEPO和200umol/l H2O孵育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用化学比色法测定不同rhEPO浓度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确定rhEPO有效浓度范围。4.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LC3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观察有效浓度范围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氧化应激模型中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5.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p-mTOR的表达量,观察不同浓度rhEPO对p-mTOR诱导表达的影响。结果:1.原代培养CMECs一周后,细胞形态多呈梭形和多角形等不规则形,形成单层紧密排列时呈鹅卵石样结构;免疫荧光检测FITC标记vWF相关抗体阳性率90%以上;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当H2O2浓度为200umol/l,作用时间为2小时,细胞生存状态差,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因此本实验选用200umol/l H2O2,处理2小时,为建模浓度和时间。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00umol/l H2O2处理的各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LDH释放量增加(P0.05);不同浓度rhEPO预处理的细胞,与单纯H2O2组相比,上述指标可明显逆转(P0.05),但40U/mlrhEPO和20U/mlrhEPO相比,逆转不明显(P0.05)。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H2O2处理组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不同浓度的rhEPO预处理后,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量可明显减低,与单纯H2O2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H2O2组p-mTOR的表达降低(P0.05);不同浓度的rhEPO预处理后,均能诱导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p-mTOR的表达增高,与单纯H2O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存在浓度依存性。结论:1.H2O2可以诱导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并引起细胞过度自噬;2.一定浓度范围内rhEPO对H2O2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与rhEPO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过氧化氢诱导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过度自噬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伟鉴,印木泉,浦跃朴;煤烟致大鼠肺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探讨[J];劳动医学;2000年03期
2 葛圣蕾;;自由基氧化应激损伤在老龄化神经变性疾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2年06期
3 王云;常志文;;硫氧还蛋白-1:一个新的疾病氧化应激损伤标志物[J];心脏杂志;2011年03期
4 丁银慧;孙竞;钱元霞;李芸子;高静;陈峗;;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人主动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线粒体功能紊乱[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3期
5 刘朝巍;张涛;杨卓;;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参与癫痫病理过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年01期
6 谷峰;董振南;贾兴旺;王玲;田亚平;;抗震救灾医疗队员与受灾人员氧化应激损伤指标的比较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年06期
7 陈文豪;陈浩;赵达君;乔慧莲;易定华;;番茄红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11期
8 黎涌;招伟贤;;围术期氧化应激损伤及跨膜信号转导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6年04期
9 张春霞;胡利民;康立源;刘利萍;郭虹;;脑缺血氧化应激损伤及中药拮抗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12期
10 张德迎;魏光辉;何大维;刘星;林涛;李旭良;;叶下珠植物提取物保护盐酸氮芥对小鼠睾丸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J];生殖与避孕;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建英;;子痫前期与氧化应激损伤[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咏波;王茜;于振乾;杜建玲;;窖蛋白-1在波动性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吕萍萍;范莹;陈莹莹;朱立;沈岳良;;环加氧酶2抑制剂对抗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A];浙江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胡凯骞;张龙泽;陈春英;孙宝云;邢更妹;赵保路;赵宇亮;聂广军;;功能化富勒烯衍生物效应探索:延长线虫寿命和保护氧化应激损伤的分子机理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韩婧;李学军;;姜黄素通过诱导人内皮细胞产生自噬抗氧化应激损伤[A];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方朝晖;鲍陶陶;章小平;;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与氧化应激损伤相关性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铭;陈怀生;杨大春;曾智;余敏;;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及对IL-8分泌的影响[A];全国第九届心脏学会第十二届心功能学会《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艳霞;刘仪;张伟;韩东宁;张源淑;;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对大鼠肾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消化内分泌生殖代谢生理专业委员会2011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9 张婷;王凡;朱俊东;易龙;付钰洁;糜漫天;;染料木黄酮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A];重庆市营养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齐华林;王俊;江薇;严海东;;瘦素在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中桥;复方丹参注射液对EPC氧化应激损伤有保护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衣晓峰;我国首设中医神志病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3 张中桥;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内皮前体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宁;下调miR-100对RGC-5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贾济;神经元还原稳态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的新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徐建雄;不同断奶日龄仔猪的氧化应激损伤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关鑫磊;内源性小分子二甲基硫醚对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扬雪;MiR-210在过氧化氢诱导大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刘静;氧化应激损伤在赭曲霉毒素A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7 易龙;黄酮类植物化学物抑制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结构—效应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8 张立超;抗氧化剂在梗阻性黄疸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9 符晓华;含二氟亚甲基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活性测定[D];中南大学;2006年
10 叶俊生;左卡尼汀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浩;Exendin-4减轻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李贞;枸杞多糖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亚卓;小麦低聚肽对体外氧化应激损伤肠上皮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宋少练;芍药苷对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干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晓燕;干扰小分子蛋白Sulfiredoxin-1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影响的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周思蕾;RACK1对肝细胞基本功能以及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7 余贵泉;可变铁池: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与心血管疾病[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夏宁;肝再生增强因子在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9 王笑宇;龙血素A抗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10 张晗;新型壳聚糖-Trolox纳米颗粒对于过氧化氢诱导SH-SY5Y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84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28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