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培养在儿童侵袭性真菌病中的诊断意义
发布时间:2017-12-23 08:10
本文关键词:骨髓培养在儿童侵袭性真菌病中的诊断意义 出处:《郑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和目的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是指致病真菌侵入人体深部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的组织、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的疾病。在过去的20年时间,IFD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可能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普遍应用,气管插管、导管留置等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开展,以及临床医生对IFD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儿童IFD具有起病隐匿、发病时间较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如何对真菌感染患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已成为所有儿科医生必须面对的考验之一。 病原学培养和鉴定对诊断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阳性率低,常常被许多临床医生所忽视。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对怀疑IFD的患儿进行骨髓培养,其阳性率较血培养高,骨髓培养对儿童IFD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为此本研究总结我院近年来疑似IFD患儿的骨髓培养、痰培养和血培养结果,并对三者进行比较,从而探讨骨髓培养对儿童IFD的诊断意义。 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儿内科、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发热持续7天以上,具有真菌感染宿主/危险因素(如有基础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接触真菌环境等),且抗生素治疗效果差的住院病人进行骨髓培养和血培养,呼吸系统受累者进行痰培养,根据病情选择实验室检验、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表现和体征好转,实验室指标好转,或排除诊断侵袭性真菌病,或家属要求出院。总结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记录真菌培养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血培养和骨髓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并分别计算痰培养、血培养和骨髓培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绘制痰培养、骨髓培养和血培养诊断儿童IFD的ROC曲线,对比曲线下面积。 结果 共76例患者入选本次研究。(1)原发性疾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者18例,原发性疾病治疗需长期服用激素者29例,儿童危重症者9例,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2例。既往体健,无反复感染病史和基础疾者18例。36例患者曾接触过鸡群、鸽群等真菌环境。所有患者均于外院或本院给予广谱抗生素应用5-7天,效果不佳。(2)76例患者中,确诊病例22例,临床诊断病例7例,拟诊病例4例,共33例。排除诊断IFD43例。(3)33例IFD患者器官受累情况为:肺28例(85%),肝脾18例(54%),淋巴结14例(42%),肠道14例(%),神经系统1例(1%)。(4)76例患者共培养出49株真菌。骨髓培养阳性共15例;血培养阳性6例,其中1例白色念珠菌考虑定植或污染可能性大;痰培养阳性26例;尿液培养阳性2例。真菌类型以念珠菌最多,占43/49例(88%),且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为22/49例(45%);新型隐球菌和烟曲霉菌分别为4/49例(8%)和2/49例(4%)。(5)骨髓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相比较,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5)。(6)分别计算痰培养、骨髓培养和血培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痰培养为53.57%、68.57%、57.69%和64.86%;骨髓培养为45.45%、100%、100%和70.49%;血培养为15.15%、97.67%、83.33%和60.00%。痰培养和骨髓培养的灵敏度较高,骨髓培养和血培养的特异度较高。(7)应用SPSS17.0分别绘制骨髓培养、痰培养和血培养诊断儿童IFD的ROC曲线,骨髓培养诊断IFD的AUC为0.788,95%CI为0.662-0.915。痰培养诊断IFD的AUC为0.631,95%CI为0.488-0.774。血培养诊断IFD的AUC为0.596,95%CI为0.448-0.744。痰培养和血培养的ROC曲线均位于骨髓培养ROC曲线的下方,提示骨髓培养对儿童IFD的诊断性优于痰培养和血培养的诊断性。 结论 (1)儿童IFD的预后差,临床表现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念珠菌仍为儿童IFD最常见的致病菌。 (2)骨髓培养特异性高,对儿童侵袭性真菌病具有确诊价值,且其诊断性优于痰培养和血培养,可以提高真菌病原学的检出率。 (3)真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丁娅;;原发性淋巴结性隐球菌病伴肝脾肿大一例[J];贵州医药;2008年07期
2 钟辉秀,孟文彤;骨髓培养马尼菲青霉菌阳性一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年04期
3 杨绍敏;张米;李正伦;;血液及骨髓培养检出马尼菲青霉菌二例报告[J];检验医学;2007年03期
4 彭雪松;刘岚;;640例儿童真菌感染的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年22期
5 唐炳松;黄信刚;陈平;;深部真菌感染47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8年20期
6 李晓兵,王怀涛,乔西平,赵武宪,张伟京,苏航,贾海威;儿童原发性淋巴结隐球菌病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7 张萍;马鸣;王培鑫;李中跃;;儿童原发性淋巴结性隐球菌病二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7年06期
8 ;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年11期
9 朱蔚;顾慧珍;杨保刚;;深部真菌感染骨髓培养阳性1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11期
10 赵顺英;彭云;焦安夏;江载芳;;对14例免疫功能基本正常儿童肺隐球菌病的再认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年12期
,本文编号:1323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132309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