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早产儿晚发型细菌性和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早期鉴别

发布时间:2019-09-26 12:1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ICU(NICU)早产儿晚发型细菌性和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早期特点,以指导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NICU收治的晚发型败血症早产儿103例(病例组),根据病原学结果进一步分为细菌组和真菌组,选择与其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和出生后发病或观察时间点相似的早产儿2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临床症状(包括反应差、体温异常、心动过速、呼吸暂停、青紫、腹胀和喂养不耐受)、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中枢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脑室周围和脑室内出血(P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和预后不良率(包括死亡或放弃治疗)。收集3组早产儿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并采用ROC曲线图分析病例组发病的早期预测因子。结果病例组103例,其中细菌组49例,真菌组54例。细菌组的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显著大于真菌组(P值均0.01),平均胎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细菌组和真菌组呼吸暂停、青紫、腹胀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心动过速、呼吸暂停、青紫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细菌组(P值均0.01)。细菌组和真菌组的NEC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的BPD、PIVH和PVL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的BPD、PIVH、PVL发生率和预后不良率均显著高于细菌组(P值分别0.01、0.05)。细菌组和真菌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真菌组的红细胞比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真菌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显著低于细菌组(P值均0.01),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大于细菌组(P0.01)。根据ROC曲线,细菌组未发现诊断准确性较高的指标,真菌组发病早期血小板计数(AUC为0.930,95%CI为0.896~0.964,敏感度为0.74,特异度为0.91,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34.0×109/L)和血小板比容(AUC为0.874,95%CI为0.812~0.936,敏感度为0.77,特异度为0.83,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002 5)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结论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早期真菌性败血症比细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症状更为明显,更容易发生并发症,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也更明显。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在真菌性败血症发病早期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可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图文】:

细菌性败血症,早产儿,最佳诊断,分界点


血小板计数AUC为0.652,95%CI为0.558~0.746,敏感度为0.44,特异度为0.83,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81.5×109/L;血小板比容AUC为0.694,95%CI为0.594~0.795,敏感度为0.41,特异度为0.92,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0018;血红蛋白AUC为0.643,95%CI为0.552~0.735,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55,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33.5g/L。见图1。真菌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血小板计数AUC为0.930,95%CI为0.896~0.964,敏感度为0.74,特异度为0.91,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34.0×109/L;血小板比容AUC为0.874,95%CI为0.812~0.936,敏感度为0.77,特异度为0.83,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0025;平均图1早产儿晚发型细菌性败血症血常规检查指标的ROC曲线图血小板体积AUC为0.667,95%CI为0.566~0.768,敏感度为0.48,特异度为0.83,,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45fl;血红蛋白AUC为0.526,95%CI为0.421~0.631,敏感度为0.61,特异度为0.63,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21.5g/L;红细胞比容AUC为0.487,95%CI为0.381~0.593,敏感度为0.63,特异度为0.60,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349。见图2。图2早产儿晚发型真

曲线图,早产儿,指标,最佳诊断


曲线图血小板体积AUC为0.667,95%CI为0.566~0.768,敏感度为0.48,特异度为0.83,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45fl;血红蛋白AUC为0.526,95%CI为0.421~0.631,敏感度为0.61,特异度为0.63,最佳诊断分界点为121.5g/L;红细胞比容AUC为0.487,95%CI为0.381~0.593,敏感度为0.63,特异度为0.60,最佳诊断分界点为0.349。见图2。图2早产儿晚发型真菌性败血症血常规检查指标的ROC曲线图3讨论晚发型败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危重病症之一,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其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发育不全,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差,加上住院时间长、需要反复侵入性操作等,使其败血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长期居高不下,据估计病死率可达5%~15%[3-6],对患儿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有数据显示,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发病率高达15%~30%,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更可高达50%[7]。美国1998—2000年极低和超低出生体·283·上海医学2017年第40卷第5期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科;
【分类号】:R7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新俗,李秀云,赵敏;小儿真菌性败血症8例[J];河北医药;2001年01期

2 魏谋;唐娟;瞿柳红;荣箫;袁媛;陈晓文;周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17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年09期

3 戴怡蘅;谢建宁;王兆莉;高平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19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年19期

4 蒋林;;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19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年30期

5 张小华;李双双;屈春燕;;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11例临床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2期

6 张小兰;朱小瑜;梅家平;杨勇;连朝辉;杨传忠;石玉萍;徐月玲;熊小云;;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控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年01期

7 董慧芳;徐豪;魏琛;徐发林;;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年03期

8 郑莉莉;夏红萍;谢利娟;何振娟;张拥军;杨庆南;陈妍;朱天闻;朱建幸;;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意义[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年05期

9 闭宏娟;韦秋芬;;17例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年04期

10 李俊燕,杨红;大扶康治疗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12例[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慧芳;徐豪;徐发林;;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雷艺;血浆1,3-β-D葡聚糖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陈悦;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的相关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3 钟隽镌;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菌分析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4 钟隽隽;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菌分析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42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542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1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