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09:32
【摘要】:第一、二部分 由于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肌保护技术的发展,目前小婴儿甚至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矫正或修复手术得以广泛开展,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心脏手术的死亡率仍偏高。其中未成熟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或低氧一复氧性损伤是主要致死因素之一。因此小婴儿或新生儿围术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已是当前心脏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的 通过观察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未成熟心肌的心脏功能,心肌炎性细胞因子及转录因子,血管内皮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目的旨在增加对静脉麻醉药异丙酚保护未成熟心肌的认识,以指导小儿心脏手术麻醉的安全实施。 方法 20例心功能Ⅰ-Ⅱ级,年龄1-9岁的先天性心脏病CPB下行房、室间隔缺损矫正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10例)和异丙酚麻醉组(Ⅱ组,10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前30min肌肉注射吗啡0.1mg/kg和东莨菪碱0.01mg/kg。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2-0.4mg/kg)芬太尼10μg/kg,泮库溴铵0.1mg/kg诱导,气管插管,纯氧机械通气(IPPV),调节呼吸参数,保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在35~45mmHg。麻醉维持:Ⅰ组,吸入0.25%-2%安氟醚,,Ⅱ组,以微量泵(Graseby)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15-20mg/kg.h维持麻醉,两组病人均于劈胸骨前、转流前静脉追加芬太尼10ug/kg。肝素化(3mg/kg)后常规建立CPB,以4℃含钾心肌保护液于主动脉根部灌注,使心电处于等电位线状态,心脏表面敷冰屑维持心肌局部深低温。麻醉、手术期间持续监测双频脑电图(BIS)、心电图(ECG)、MAP、CVP。P_(ET)CO_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及鼻咽和直肠温度。观察病人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分别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和动静脉穿刺完成后稳定10min(T_0),手术开始后体外循环开始前(T_1)、主动脉阻断25min(T_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_3)、停止体外循环2h(T_4)、手术后24h(T_5)采集血液标本,动态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SOD活性和细胞因子(TNFα、IL-6)。取右房插管和缺血再灌注45min右房心耳组织标本,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以及NF-κB和ICAM-1的表达。 结果 组Ⅰ患儿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 肌酸激酶同工酶(cK一MB)活性与组11比较明显增加(p0.05),SOD活性则显 著下降(p0.01)。两组小儿血中TNF。浓度在心脏手术期间和术后24h无变化, I组小儿IL一6浓度在体外循环后显著增加,明显高于n组(p0.05)。心肌NF一KB 和ICAM一1的表达也明显高于H组。H组小儿体外循环后心肌细胞水肿和炎性细 胞浸润程度也较I组减轻,术后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明显缩短。 结论异丙酚能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期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害,促进小儿术 后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异丙酚减轻围手术期脂质过化、抑制炎症反应和中性粒细 胞粘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26.1
本文编号:2633202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高尚志,耿庆,程邦昌,涂仲凡,林道明,毛志福;轻症室间隔缺损病人心肌成熟时限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10期
2 祖剑宇,赵宏,刁玉刚,董玉兰;异丙酚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年05期
3 曹云飞;异丙酚的抗氧化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8年04期
4 王亚平;常业恬;钟林;;异丙酚对过氧化氢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年03期
5 康进朝;未成熟心肌保护的实验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8年01期
6 李军;异丙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年05期
7 刘流;陈启智;周英;;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清LPO、LDH同工酶的变化[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年08期
8 夏正远;顾家珍;张遵严;翟中云;余金甫;黄海波;胡岚;;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清心肌酶、SOD活性变化及复方丹参的应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年04期
本文编号:2633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332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