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5 02:33
【摘要】: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免疫力低下早产儿及极低儿成活率的不断提高,加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性静脉置管(PICC)、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胃肠外营养的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感发生率逐年增高,真菌感染率增加明显。加上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非特异,易被其他病情掩盖,传统的检测方法耗时长,阳性率低等原因易延误诊治,真菌感染成了目前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帮助临床判断及借鉴经验性治疗,现分析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近7年来确诊深部真菌感染的45例患儿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对象与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月-2010年12月这7年来在我院NICU住院的患儿共5135例,其中确诊深部真菌感染患儿45例,以这些患儿为研究对象。另根据胎龄、体重范围、入院日期、入院日龄、住院时间选取各2个对照共90例为对照组。每个对照都符合5个条件:入院时间:于2004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与所对照患儿入院时间不相差3个月)、在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相同出生胎龄、相同的体重范围:体重范围分为:超低出生体重儿1000g;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g-1499g;低出生体重儿1500g-2499g;正常出生体重儿2500g-4000g;巨大儿4000g;入院日龄、住院时间:入院到出院的时间(住院时间与所对照患者从入院到发现真菌感染的时间比相等或更长)。暴露的时间定义为患者从出生到发现真菌感染的时间。采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研究组患儿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真菌类别、治疗方法、药物副作用及转归情况,并分析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诊断依据参照:根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确诊深部真菌感染依据:1.深部组织感染:除泌尿系、呼吸道、副鼻窦外正常无菌的封闭体腔/器官中发现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证据(培养或特殊染色);2真菌血症:血液真菌培养阳性,并排除污染,同时存在符合相关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患病组与对照组基本临床资料比如胎龄、体重、入院日龄、Apgar评分、分娩方式、胎膜早破24小时比例、母子痫史等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患病组患儿均有相关临床表现,其中最多见的为喂养不耐受(48.9%)、发热(46.7%)、呼吸暂停(46.7%)和反应差(44.4%);多数患儿发病时有血小板(PLT)减低(88.9%)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增高(91.1%),但白细胞计数(WBC)多数在正常范围(71.1%)。真菌培养阳性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茵为最多,占33.3%,其次为白假丝酵母菌占22.2%;患病组患儿基础疾病主要为单纯早产12例,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及肺炎和胎粪吸入性肺炎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共17例,占37.8%。用条件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使用抗生素天数、使用PICC、呼吸机使用2天以上、出生1周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5*109、使用三代头孢及哌拉西林舒巴坦、外科手术(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抗真菌治疗1周后,谷丙转氨酶(GPT)升高、直胆升高、低血钾、血小板减低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值0.05,其余指标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且出院前,除死亡的4例及梅毒患者1例外,其余患者上述指标均恢复正常。 结论: 1.使用抗生素天数、使用PICC、呼吸机使用2天以上、出生1周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5*109/L、使用三代头孢、外科手术等是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深部真菌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多数表现有血小板减低及超敏CRP增高,白细胞正常范围不能排除该病。 3.本研究发现近平滑假丝酵母茵感染是最多见的真菌感染病原,白假丝酵母菌其次;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22.1
本文编号:2697367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22.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善秋;李月凤;;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36期
,本文编号:2697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9736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