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型手足口病机械通气及死亡高危因素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平云;徐宣启;吕爱婷;;重型手足口病与危重型手足口病的特点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16年03期
2 张亦维;刘玉;;手足口病危重型3期临床治疗分析:附60例病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5年16期
3 郭松领;左泽兰;;危重型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年14期
4 谭华丽;唐湘红;谭莉萍;;危重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2年24期
5 何颖;程娜;邹立津;杨丽霞;张伦理;;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24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9年12期
6 张郁文,,邵兴义,朱德明;危重型低血钾麻痹6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7 刘千举;钟玉芳;李立平;;抢救成功一例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J];承德医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8 汪洪波;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治疗体会[J];新医学;1988年04期
9 吕圣欣;;血小板计数在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中的意义[J];贵州医药;1988年03期
10 李政;;流行性出血热危重型诊断标准再探讨[J];贵州医药;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文;谢玉梅;郝春秋;魏欣;彭梅娟;白雪帆;贾战生;;机械通气在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毅鑫;苏文利;孙仲伦;杨震宇;杨兴易;徐学俊;朱文献;吴坚;;低压复苏和延迟复苏在危重型多发伤治疗中的应用(附85例报告)[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3 刘慧萍;夏桂珍;;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A];全国第四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冉飞;王燕;钟龙青;万小菊;刘志强;段荣;柯江维;;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中西医结合检验医学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5年
5 李春霞;张桂凤;张增梅;;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胡亦男;;危重型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的观察和护理[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赵华;徐文达;;对目前危重型急性中毒救治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第三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郭伟光;;危重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非抗生素药物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黄国日;潘革;;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高危因素的回顾性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10 姚令良;王彩云;;新液体疗法抢救重型、危重型出血热机理临床研究分析[A];第七次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胥晓琦;危重型哮喘是猝死的重要诱因[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超;危重型手足口病机械通气及死亡高危因素分析[D];南华大学;2018年
2 于杰;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林荣海;机械通气在危重型哮喘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4年
4 章阿元;B型脑钠肽在手足口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预测价值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张伟;儿童手足口病危重并发症与其免疫功能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杨东月;EV71感染重症病例儿茶酚胺水平的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7 赵倩;重症手足口病病情相关因素分析研究及患儿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测定[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邓东佳;200例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大理学院;2014年
9 陈志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NSE及S-100β检测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10 杜冰;肾综合征出血热住院病例的调查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7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97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