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麻黄碱与脑康复药物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11:26
【摘要】: 目的: 研究麻黄碱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并与D-苯丙胺(D-AMPH)、三磷酸胞苷二钠(CTP)及神经节苷脂(GM1)进行比较,以探寻治疗HIBD较为有效的药物。 方法: 清洁级3日龄和7日龄SD大鼠各120只,采用Rice方法制成HIBD动物模型,分为麻黄碱治疗组、D-苯丙胺治疗组、美洛宁治疗组、申捷治疗组和自然康复组,另各取24只作为假手术组。缺氧后1周检测体重、左右半球脑重量,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3区GAP-43、SYP表达的变化,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大脑皮层中NE的含量;缺氧后4周时进行5天的Morris水迷宫学习和记忆的测试,并检测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海马CA3区GAP-43、SYP表达的变化。 结果: (1)体重增长及增长率:P7及P3大鼠缺氧后1周时各治疗组体重增长及增长率大于自然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 (2)左右半球脑重量的差别:正常情况下,大脑左右半球对称,重量无差异。P7及P3大鼠缺氧后1周时各组右半球重量均小于左半球,只有自然康复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麻黄碱治疗组右半球减轻量及损伤程度明显小于自然康复组(P0.05),与D-AMPH、CTP及GM1治疗组无明显差异。 (3)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自然康复组缺氧后1周大脑皮层和海马等部位见大片坏死、神经细胞变性、神经元细胞减少、神经元核固缩;神经胶质细胞明显增生,而各治疗组脑组织结构层次清晰,细胞轮廓正常,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 (4)免疫组化染色:P7和P3大鼠缺氧后1周各治疗组大脑海马CA3区的GAP-43的平均光密度(AOD)大于自然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麻黄碱组与其他治疗组比AOD无显著性差异;缺氧后4周时各组CA3区的GAP-43的AOD无显著性差异。P7和P3大鼠缺氧后1周和4周时麻黄碱组、D-苯丙胺组与美洛宁组大脑海马CA3区的SYP的AOD大于自然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大脑皮层去甲肾上腺素:P7缺氧后1周自然康复组大鼠大脑皮层NE含量均明显低于麻黄碱组与D-AMP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TP和GM1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6)远期学习记忆能力:Morris水迷宫各治疗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自然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平台穿过次数各治疗组明显多于自然康复组(P0.01)。平均逃避潜伏期麻黄碱组长于GM1组,原平台穿过次数麻黄碱组少于GM1组,但与CTP和D-AMPH组比无差异。 结论: 麻黄碱能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提高新生HIBD大鼠年长后的空间定向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这种保护作用和麻黄碱减轻HIBD后神经元的丢失、促进参与神经元重塑的蛋白分子GAP-43和SYP的表达及促进大脑皮层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有关。麻黄碱对HIBD的保护作用和D-AMPH及CTP起同样的效果,而改善新生HIBD大鼠年长后的空间定向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的效果稍差于GM1,这可能和本组给予的麻黄碱剂量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石志;肖农;张晓萍;周江堡;;麻黄碱对脑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神经可塑性变化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2 许蓓;肖农;张晓萍;;麻黄碱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4期

3 徐永昭;;中药麻黄与西药的相互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04期

4 黄为;静滴麻黄碱防止腰麻下剖腹产出现的低血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5 ;感冒用药误区[J];乡村科技;2010年03期

6 王漠 ,陈绍洋;氟烷-N_2O麻醉下的婴幼儿静注麻黄碱的血流动力学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年02期

7 黄燕萍;麻黄碱含量分析方法简述[J];药学实践杂志;1999年05期

8 马建军,肖丽萍,王杰;麻黄碱的液泛法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年07期

9 沈立军!215002,方志源!215002;丙泊酚中加入麻黄碱诱导时病人血压的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年08期

10 朱静波,朱杏菊;麻黄碱预防异丙酚诱导心血管反应[J];现代实用医学;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石志;肖农;张晓萍;;麻黄碱与脑康复药物对脑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影响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汲涌;陈洁;;简述麻黄碱的化学合成方法[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李晋辉;屈艺;母得志;;整合素αvβ8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修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魏立青;;对氯麻黄碱的综合定性一例[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5 林燕;王玲;;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姚笠;于鑫岩;张玉晶;;黄芪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樊建玲;来晓瑜;余勤;丁伟;黄黎;黄河;;人骨髓间充质千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A];2007年浙江省器官移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朱海娟;冯星;;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脾脏TNF-α和IL-6 mRNA表达的影响[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樊建玲;王艳;余勤;丁伟;黄黎;来晓瑜;黄河;;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朱海娟;冯星;孙斌;;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东风;我国进一步加强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宋红霞;河北全面加强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管理[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记者 安玲;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N];人民公安报;2008年

4 实习生 王小静;地区专项检查规范麻黄碱管理[N];吐鲁番报(汉);2008年

5 记者 闫平;大连实施麻黄碱类复方制剂限售令[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记者 王春梅 实习记者 陈冠如;防止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流入非法渠道[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石平;技术首创 价格低廉[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杜亦玲 李晖;临江市药监局加强麻黄碱及其复方制剂管理[N];长白山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东风;农业部、食药监管局携手加强麻黄碱监管[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10 记者 王乐民;严防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流入非法渠道[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成军;(1R,2S)-(-)-麻黄碱的合成工艺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4年

2 徐文杰;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桂枝药对Ⅰ[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3 王庆红;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汪吉梅;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电生理的变化[D];复旦大学;2005年

5 石晓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防治研究HIE及新生儿窒息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6 冯雪;新生鼠实验性缺氧缺血性损伤脑组织MCP-1及其受体CCR2的表达与小胶质细胞活化规律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褚襄萍;药对麻黄—地龙抗哮喘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刘沉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中免疫性发育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陈莉娜;新生鼠实验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μ-Calpain的活性变化及其抑制剂的脑保护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陈鹏慧;大鼠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发育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石志;麻黄碱与脑康复药物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2 罗正红;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体内分布的比较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杰;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局部麻醉药物和麻黄碱类物质[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4 姜秀海;麻黄碱的液泛法提取与转旋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5 贾金婧;麻黄碱诱导硫氧还蛋白和DARPP-32表达的分子机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6 石璐;麻黄碱及其制剂的监管模式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姿娇;麻黄中非麻黄碱部分的药效验证及化学成分初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8 吴静;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表达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9 王冬梅;药物干预幼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p53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10 沈群;麻黄汤不同配伍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63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63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e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