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碱与脑康复药物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石志;肖农;张晓萍;周江堡;;麻黄碱对脑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神经可塑性变化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08期
2 许蓓;肖农;张晓萍;;麻黄碱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4期
3 徐永昭;;中药麻黄与西药的相互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04期
4 黄为;静滴麻黄碱防止腰麻下剖腹产出现的低血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5 ;感冒用药误区[J];乡村科技;2010年03期
6 王漠 ,陈绍洋;氟烷-N_2O麻醉下的婴幼儿静注麻黄碱的血流动力学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7年02期
7 黄燕萍;麻黄碱含量分析方法简述[J];药学实践杂志;1999年05期
8 马建军,肖丽萍,王杰;麻黄碱的液泛法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1年07期
9 沈立军!215002,方志源!215002;丙泊酚中加入麻黄碱诱导时病人血压的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年08期
10 朱静波,朱杏菊;麻黄碱预防异丙酚诱导心血管反应[J];现代实用医学;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石志;肖农;张晓萍;;麻黄碱与脑康复药物对脑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影响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汲涌;陈洁;;简述麻黄碱的化学合成方法[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李晋辉;屈艺;母得志;;整合素αvβ8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修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魏立青;;对氯麻黄碱的综合定性一例[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5 林燕;王玲;;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姚笠;于鑫岩;张玉晶;;黄芪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樊建玲;来晓瑜;余勤;丁伟;黄黎;黄河;;人骨髓间充质千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A];2007年浙江省器官移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朱海娟;冯星;;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脾脏TNF-α和IL-6 mRNA表达的影响[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樊建玲;王艳;余勤;丁伟;黄黎;来晓瑜;黄河;;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朱海娟;冯星;孙斌;;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东风;我国进一步加强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宋红霞;河北全面加强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管理[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记者 安玲;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N];人民公安报;2008年
4 实习生 王小静;地区专项检查规范麻黄碱管理[N];吐鲁番报(汉);2008年
5 记者 闫平;大连实施麻黄碱类复方制剂限售令[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记者 王春梅 实习记者 陈冠如;防止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流入非法渠道[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石平;技术首创 价格低廉[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杜亦玲 李晖;临江市药监局加强麻黄碱及其复方制剂管理[N];长白山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东风;农业部、食药监管局携手加强麻黄碱监管[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10 记者 王乐民;严防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流入非法渠道[N];健康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成军;(1R,2S)-(-)-麻黄碱的合成工艺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4年
2 徐文杰;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桂枝药对Ⅰ[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3 王庆红;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汪吉梅;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电生理的变化[D];复旦大学;2005年
5 石晓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防治研究HIE及新生儿窒息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6 冯雪;新生鼠实验性缺氧缺血性损伤脑组织MCP-1及其受体CCR2的表达与小胶质细胞活化规律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褚襄萍;药对麻黄—地龙抗哮喘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刘沉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中免疫性发育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陈莉娜;新生鼠实验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μ-Calpain的活性变化及其抑制剂的脑保护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陈鹏慧;大鼠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发育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石志;麻黄碱与脑康复药物对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2 罗正红;麻黄常规粉体与超微粉体中麻黄碱体内分布的比较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李杰;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局部麻醉药物和麻黄碱类物质[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4 姜秀海;麻黄碱的液泛法提取与转旋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5 贾金婧;麻黄碱诱导硫氧还蛋白和DARPP-32表达的分子机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6 石璐;麻黄碱及其制剂的监管模式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姿娇;麻黄中非麻黄碱部分的药效验证及化学成分初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8 吴静;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表达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9 王冬梅;药物干预幼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p53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10 沈群;麻黄汤不同配伍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63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6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