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疗效的Meta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10 06:23
【摘要】:目的 促红细胞生成素己应用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但对于它的疗效及安全性仍有不同意见,故本研究希望以循证医学的方式深入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 Link、万方数字化全文期刊数据库、知网、中国期刊网、维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等数据库,收集已发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脑损伤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并追踪最后进入分析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筛选文献,提取所需资料,采取Cochrane协作网的提供的质量评价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共纳入532例发生脑损伤的早产儿作为分析的样本量,分析结果如下:NBNA评分[MD=2.32,95%Cl(2.01,2.64),p0.01],3月及6月的MDI及PDI指数[MD=5.24,95%C1(3.67,6.80),p0.01],[MD=7.69,95%Cl(5.78,9.59),p0.01],[MD=2.32,95%Cl(0.93,3.71),p=0.001],[MD=4.62,95%Cl(3.03,6.21),pp0.01],试验组在NBNA评分及CDCC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高,脑损伤标志物S100B浓度[MD=-O.11,95%Cl(-0.15,-0.07),p0.0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MD=-1.95,95%Cl(-2.47,-1.43),p0.01],S100B蛋白及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试验组测得浓度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有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不良反应分析为[RR=0.58,95%(C1(0.08,4.31),p=0.59],结果提示p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脑损伤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根据本分析的结果及所收集的证据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使脑损伤的早产儿神经行为评分、CDCC评分明显提高,并且使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有效降低,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22.6
【图文】:

数据库检索,检索式,材料


第2章材料及方法逡逑采用的检索式如图2-1。逡逑/^#l逦EPO逦#2逦erythropoietin逦\逡逑#3逦BIPI逦#4逦brain邋injmy邋in邋premature邋infants逡逑#5逦PVL逦#6逦periventiiculai'邋leukomalacia逡逑#7逦white邋matter邋l

技术路线图,硕士学位论文,分析流程,大学


图2-2技术路线图逡逑Figure邋2-2邋Technology邋Roadmap逡逑

技术路线图,分析流程,结论


图2-3邋Meta分析流程图逡逑Figure邋2-3邋Flow邋chart邋of邋Meta-analysis逡逑15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宏;拉热;沈密;;青海高原地区早产儿脑损伤高危因素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18年02期

2 ;江苏省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19年01期

3 李锦芬;俞生林;;早产儿脑损伤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7年28期

4 吴东平;林振浪;;116例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年17期

5 赵晓君;周忠洁;张弦;刘锟;严志汉;;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年12期

6 赵梁育;;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年36期

7 耿琳琳;甘红红;;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预后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年01期

8 黄慧婷;;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年12期

9 朱洪煊;姜珏;刘百灵;杨礼;周琦;;超声多声窗联合检查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年05期

10 李爱丽;;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岑丽婷;刘振寰;;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A];第十九次全国儿科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5年

2 岑丽婷;刘振寰;;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岑丽婷;刘振寰;;早产儿脑损伤及干预的文献综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岑丽婷;刘振寰;;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岑丽婷;刘振寰;;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A];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岑丽婷;刘振寰;;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岑丽婷;刘振寰;;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A];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1年名老中医治疗(儿科)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班论文汇编[C];2011年

8 岑丽婷;刘振寰;;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岑丽婷;刘振寰;;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岑丽婷;刘振寰;;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神经发育影响的新进展[A];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朱国旺 提供;新生儿脑损伤研究逐渐得到重视[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王振岭;河北医大第一医院发现早产儿脑损伤CT诊断依据[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记者 徐海涛 周畅;“死婴复活”事发前一周,家长弃婴而去[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4 本报记者 强继霞;为儿童提供优质医疗服务[N];榆林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慧清;早产儿主要严重并发症防治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雪;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共振成像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价值探讨[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2 吴倩;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脑损伤疗效的Meta分析[D];湖北民族大学;2019年

3 黄玮玲;血清UCH-L1、GFAP在早产儿脑损伤中临床意义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4 柏文华;缺氧诱导因子1α在早产儿脑损伤模型中对微血管屏障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8年

5 疏佳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的外泌体对早产儿脑损伤模型的免疫调节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6 葛娟;早产儿脑损伤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皖南医学院;2017年

7 颜凯;早产儿脑损伤的诊疗进展[D];南昌大学;2017年

8 卢雨欣;早产儿脑损伤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危险评估模型的建立[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9 陈英;早产儿脑损伤与母亲宫内感染及炎症因子的关系探讨[D];山东大学;2015年

10 许丽萍;绒毛膜羊膜炎对小孕周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7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87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8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