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岁以下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中医治未病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03:57
【摘要】:目的对1-5岁哮喘预测指数阳性的哮喘缓解期患儿进行治未病方案研究,以期通过中医的早期干预治疗,减少哮喘发作次数,阻断早期哮喘患儿向典型哮喘进展,并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及三个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仅予以天灸治疗,三个治疗组均施加天灸因素,治疗一组加用中药培元生金汤口服:治疗二组予以穴位注射双侧足三里穴;治疗三组同时予以中药内服及穴位注射足三里。各治疗组均依据患儿的病情分级水平进行阶梯式治疗,观察9个月患儿肺脾肾虚症状评分、血嗜酸性粒细胞比值(EO%)、哮喘发作次数、出现日间症状和夜间症状的天数以及需使用缓解药物次数等指标变化。 结果①四组病人的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在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各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疗效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治疗各组均能有效降低哮喘患儿的症状评分,疗效以治疗三组更佳。②四组病人的EO%治疗后均迅速下降,但仅在治疗6个月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3个月、9个月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处理因素,不同组别不同治疗阶段的EO%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对EO%变化的主要影响为时间因素。③四组病人的哮喘发作次数在治疗3个月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治疗6个月及9个月后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固定处理因素,四组不同治疗阶段间哮喘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各施加因素均能有效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疗效于治疗6个月后明显,治疗一组与治疗二组相当,治疗三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④四组病人的日间症状出现天数及夜间症状出现天数均明显下降,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后组内前后差异及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治疗各组均能有效减少日间症状及夜间症状出现天数,疗效以治疗三组更佳。⑤使用应急缓解药物次数比较,治疗3个月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8);治疗6个月、9个月后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两两比较显示,三个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治疗三组与治疗一组、二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治疗一组与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要达到哮喘的控制,减少使用急性缓解药物需进行3个月以上的干预治疗,治疗三组的效果更为明显。⑥四组控制水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1),以治疗三组控制水平为最佳。四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同样具统计学意义(P=0.018) 结论①阶梯式中医治未病方案可行,量化的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可客观评价哮喘儿童的脏腑虚损情况及判定治疗效果。②各观察组均可有效降低哮喘患儿的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减少日间及夜间症状,减少需要使用急性缓解药物的次数,其中治疗三组疗效最佳,中药内服组次之,穴位注射组再次之。③治疗在3个月后即显效,治疗6个月后各项观察指标明显降低,治疗9个月后各观察指标取得最好疗效水平。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272
【图文】: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治疗g个月后图1不同组别不同阶段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变化趋势图处理方法不同阶段病人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变化见表6、图l。治疗后四组病人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091.471,尸<0.()01);不同治,症状评分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F=70.479,尸《).001):处理因素和时具有一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二568.69。,尸<0.001),说明四组病人分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轮廓图显示,治疗三组的下降最为明显,在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迅速降到较低水平,而后放缓下降速下降:其次为治疗一组,其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均低于治疗三组:治疗二组.为组中下降最小最慢的。步对不同治疗阶段的组间评分进行比较,治疗3个月后,组间评分出现差异,统计学意义(l:=124.:385,尸<0.()()1),两两比较显示,四组间差异均具统计治疗6个月、9个月后组间差异亦都具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一fll、一飞组及三组均能降低肺脾肾虚症状评分,治疗_几组疗效最
0.070 0.195* <0.001#*主效应的形充计量和产丫直;#交互效应的户统计量和了怕氢。不同治疗对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影响见表7、图2。四组病人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迅速下降,时间因素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尽543.965,尸<0.0()l);处理因素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尽1.6()5,尸=0.195);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间交互作用明显(居14.()25,p<。.0()1),表明不同治疗手段对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变化影响不尽相同。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轮廓图显示,治疗三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下降最为明显,下降速度逐渐缓J漫;其次为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
小同处理分,I:)l)、人小同阶段哮喘发作次数比较见表8、数均明掀卜降,井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汗二325.()4l,/,<0.图3。四夕lI:)丙人的哮喘发作次()()l):处J!l通队】素!:效)、谈无统
本文编号:2803241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272
【图文】: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治疗g个月后图1不同组别不同阶段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变化趋势图处理方法不同阶段病人肺脾肾虚症状评分变化见表6、图l。治疗后四组病人分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091.471,尸<0.()01);不同治,症状评分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F=70.479,尸《).001):处理因素和时具有一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二568.69。,尸<0.001),说明四组病人分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轮廓图显示,治疗三组的下降最为明显,在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迅速降到较低水平,而后放缓下降速下降:其次为治疗一组,其下降的幅度和速度均低于治疗三组:治疗二组.为组中下降最小最慢的。步对不同治疗阶段的组间评分进行比较,治疗3个月后,组间评分出现差异,统计学意义(l:=124.:385,尸<0.()()1),两两比较显示,四组间差异均具统计治疗6个月、9个月后组间差异亦都具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一fll、一飞组及三组均能降低肺脾肾虚症状评分,治疗_几组疗效最
0.070 0.195* <0.001#*主效应的形充计量和产丫直;#交互效应的户统计量和了怕氢。不同治疗对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影响见表7、图2。四组病人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迅速下降,时间因素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尽543.965,尸<0.0()l);处理因素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尽1.6()5,尸=0.195);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间交互作用明显(居14.()25,p<。.0()1),表明不同治疗手段对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变化影响不尽相同。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的交互轮廓图显示,治疗三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下降最为明显,下降速度逐渐缓J漫;其次为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
小同处理分,I:)l)、人小同阶段哮喘发作次数比较见表8、数均明掀卜降,井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汗二325.()4l,/,<0.图3。四夕lI:)丙人的哮喘发作次()()l):处J!l通队】素!:效)、谈无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霞,苏树蓉;100例哮喘患儿体质调查及分型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岑赛宁,龚研宁,魏光群,吴清,陈锦莲;佛山市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3期
3 谢庆玲,焦伟,温志红,农生洲,洪梅,谭颖,胡琼燕,黄小芳;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对儿童哮喘抗炎机制及疗效研究[J];广西医学;2005年07期
4 沈利华,吴萍玲,邱潮林;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支气管哮喘免疫调节效应的观察与机理探讨[J];河北中医;2000年12期
5 彭淑梅;赵一俏;曾静;郜红艺;张畅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转化生长因子β_1及白细胞介素4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中的作用及意义[J];河北医学;2006年06期
6 陈大鹏,万朝敏;循证医学关于儿童哮喘治疗中一些问题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01期
7 林宏;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急性发作期寒性哮喘23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3年06期
8 邓丽莎,曾莺;代温灸膏天灸对哮喘儿童肺通气功能的调整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于作洋;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J];山西中医;1998年02期
10 刘力戈;侯安存;方惠秋;郝艳艳;;支气管哮喘患儿血T辅助淋巴细胞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803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032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