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婴幼儿体外循环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20: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长期以来,婴幼儿心肌保护一直是心脏外科领域倍受关注的课题。临床上,传统认为低温和高钾停搏液是心肌保护的“金标准”,然而随着细胞超微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向婴幼儿方向发展,发现低温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技术:先转流降温,后冷晶体心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可对婴幼儿未成熟心肌产生冷挛缩损伤,影响术后心功能恢复,术后呼吸循环支持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尤其术前心功能差、病情危重复杂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单纯采用心肌冷保护的不足之处也逐渐被认识和证明。目前在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冷晶体停搏液(充氧或不充氧)、冷血、温血等各种心肌保护方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这些方法也各有优缺点。针对未成熟心肌,由于其在结构、功能代谢及缺血、缺氧耐受性等方面与成熟心肌存在差异,因此对成熟心肌的保护方法不一定适宜于未成熟缺氧心肌。虽然心肌保护方法有多种,但对于婴幼儿未成熟心肌尚无一种方法能够尽善尽美。此研究针对此类患儿,借鉴Buckberg等提出的最新观点,采用温血诱导心脏停搏、术中冷维持及终末温血再灌注(即“温—冷—温”技术),旨在探讨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探索更适用于婴幼儿的心肌保护。 样本采集和实验方法 选取30例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成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组(ICBC组,n=10)、冷晶体停搏液灌注组(CC组,n=10),冷血停搏液灌注组(CBC组,n=10)。本研究通过对比三组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血浆内皮素-1(ET-1)、血浆心钠素(ANP)、心肌超微结构及临床观察等指标,观察心脏停搏缺血30~50min的心肌保护效果。 实验结果 CC组血浆cTn-T峰值含量最高,是CBC组的1.13倍,ICBC组的1.67倍,而ICBC组峰值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短,CBC组出现峰值后平台期,并且血浆cTn-T>0.5ug/L患者数目以CC组最多,ICBC组最少。血浆ET-1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 含量以CC组最高,较高的血浆含量持续至观察终点(主动脉开放后72h),IcBC 组血浆ET-1含量最低,在主动脉开放后48h降至正常水平,CBC组在主动脉 开放后72h降至正常水平。ICBC组在CPB期间即出现血浆ANP含量升高, 而CBC组、CC组则延迟至主动脉开放后.心肌超微结构观察各组均有不同程 度的损伤表现,评分以IcBC组最低,CC组最高。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IcBC 组优于cBc组、cC‘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天数分别为:IcBc组2.8天,cBc 组3 .0天印殉.05),CC组3.6天(P0 .05)。 结论心肌缺血30~50min期间,ICBC组的保护作用优于CBC组、CC 组,其中CC组的保护作用最差。ICBC组能有效地对抗心脏停搏期间的缺血、 缺氧损伤及再灌注损伤,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心肌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较好 的反映心肌缺血缺氧早期病理变化,准确的反映心肌细胞可逆性损害的程度, 其结果显示综合性‘q肌保护方法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术后病情平顺功能 恢复快速、良好,对血管活性药物依赖性小,低心排发生率低。总之,婴幼儿心 脏直视手术中,采用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方法,有利于婴幼儿心肌保护,加上 其安全、方便,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R7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智勇;陈月云;;热休克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14期

2 吴伟敏;王强;胡振奎;姜敏炎;张剑平;王春生;;一种新型排线盘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3 孙云鹏;张宇;李天书;温得中;章宏;;褪黑素对阿霉素致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1年07期

4 张裕坚;龚丁旭;陈伟;徐旭仲;;线粒体乙醛脱氢酶基因突变型对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周玉阳;法宪恩;黄真锋;刘磊;路政;;低温含血保护液微流量持续灌注对热缺血猪心的保护[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1期

6 杨东林;王建斌;冉珂;王丹;常业恬;;1,6二磷酸果糖后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肌酶谱的影响[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年04期

7 郭永忠;齐海;;左卡尼汀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J];新疆医学;2011年06期

8 卢彦珍;张翠英;王佳;张丽丽;宋娟;;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间质的保护作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廖舒坦;张希;;丹参多酚酸盐对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心肌保护的作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10 阳世雄;刘庆远;曾建业;韦涌初;黄思光;卢苇;潘小明;;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犬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征;李建华;张泽伟;舒强;;不同浓度的磷酸肌酸停搏液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冯致余;董铭峰;马增山;马胜军;王建堂;柴守栋;唐培哲;;心脏供体摘取及供心心肌保护体会(附4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3 马恒;余璐;高峰;裴建明;任骏;;新型内源性保护因子乙醛脱氢酶2的心肌保护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一届张锡钧基金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交流及评奖会议综合摘要[C];2011年

4 范勇;林茹;;关闭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对未成熟兔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A];2009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尹秋霞;牛爱军;王开森;孙子涵;;体外循环使用不同停搏液灌注时ATP、CK-MB的变化[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卢蓉;洪暄;范慧敏;刘中民;;DADLE预处理在体外循环后时相心肌保护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7 王士忠;刘立群;隽兆东;王忠伟;陈维宁;;吡那地尔介导超极化停搏对缺氧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8 陈慧;喻田;刘兴奎;余志豪;张华兴;;吡那地尔诱导的超极化停搏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高琴;王珏;杨波;潘红阳;夏强;;线粒体相关通道/孔道作为心肌保护靶点的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张锡钧基金会第十届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综合摘要[C];2009年

10 周兆年;朱卫中;吴秀凤;;间歇性低氧对大鼠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的探讨[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心血管、呼吸和肾脏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单飞;五种假说诠释心肌保护[N];健康报;2004年

2 张中桥;婴儿心肌保护研究取得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张中桥;电视胸腔镜广泛用于心外科手术[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珍奥的“翅膀”[N];友报;2006年

5 柯仪;珍奥集团创新自主品牌[N];科技日报;2005年

6 陈瑜;立足科技高端 创新自主品牌 终成行业领先[N];消费日报;2006年

7 中国消费者报 张恒;立足科技高端 创新自主品牌 终成行业领先[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8 聂松义;付然;华虹;我国心脏移植技术日臻成熟[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李永红;巧除胸闷[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10 姚家文 喻雪萍 段军军;创造医学奇迹的人[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秋s

本文编号:2822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22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2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