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

发布时间:2020-10-01 19:30
   各种应激源作用于机体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SAS)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去甲肾上腺素(NE)和糖皮质激素(GCs)被认为是两种最重要的应激激素之一。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很多方面。GCs和NE对下丘脑视上核(SON)的大细胞神经元(MNCs)释放的催产素和加压素都存在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应激时蓝斑(LC)-NE系统迅速被激活,引发战斗或逃跑的应急反应,随后HPA轴被激活,GCs分泌增多。人们对GCs作用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GCs除了能通过传统的基因组机制发挥作用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急性应激时GCs存在快速的非基因组作用。GCs非基因组作用的重要特点之一即起效快,一般在半个小时内发挥作用。 应激时HPA轴分泌GCs,能够快速作用于下丘脑,抑制很多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释放,如催产素和加压素。刺激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能调节室旁核(PVN)和SON释放催产素和加压素。SON主要由MNCs组成的。下丘脑的MNCs整合各种传入神经的冲动,进而分泌催产素和加压素,因此MNCs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变化能够调节催产素和加压素的分泌。本课题旨在研究GCs和NE在调节下丘脑SON的MNCs的电位活动时,是否存在快速的相互作用。实验中以急性分离的下丘脑脑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了GCs和NE对SON中MNCs的mEPSCs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非基因组机制。 结果显示:1. GCs能够快速抑制兴奋性突触释放谷氨酸至SON的MNCs,该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2. NE能够使兴奋性突触释放到SON的MNCs谷氨酸大量增多; 3. 100μM NE具有对第二次孵育的NE的作用具有启动效应; 4.当NE孵育10分钟后加入地塞米松(DEX)并孵育20分钟,DEX不能影响NE的作用; 5. DEX预孵育5分钟,可以阻断低剂量、短时间孵育NE的作用(10μM,30秒)。 GCs对NE的调节作用提示,GCs和NE都能够快速调节MNCs兴奋性传入神经递质的释放,并且NE还能够对谷氨酸的释放发挥启动效应,GCs虽然不能影响NE的启动效应,但能快速抑制低剂量NE的对兴奋性突触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非基因组机制起作用的。在急性应激时,NE对下丘脑MNCs的调节作用可能受到GCs快速调节。本研究完善了GCs在急性应激时的快速负反馈作用。 目的:本研究以“5.12汶川地震”为背景,调查汶川地震二周年极重灾区-北川的中、小学生创伤性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和焦虑的流行率情况;符合抑郁和焦虑症状标准的个体与有PTSD症状个体的共患率情况;探讨影响PTSD、抑郁及焦虑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儿童PTSD反应指标中文版(CPTSD-RI)、抑郁自评量表(SDS)、Speilberger状态焦虑量表(SANX)、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自己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以整群抽样的方式,在震后二年对极重灾区(北川县) 4-9年级、年龄在11-17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对1153份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本调查共抽查了35个群(班)1265人,有效样本1153份。结果:1.北川县4-9年级的中、小学生在地震二年后PTSD、抑郁和焦虑的流行率分别是23.59%, 22.98%和27.23%,符合PTSD和抑郁症状标准的个体女性多于男性,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2.在265有抑郁症状的个体中,138人同时存在PTSD症状,共患率为50.74%,在314个有焦虑症状的个体中,144人同时存在PTSD症状,占272名符合PTSD症状个体的52.94%,同时患有PTSD、抑郁和焦虑症状的个体数为98人,即大于1/3有PTSD症状的个体同时患有抑郁和焦虑。3.北川县的中、小学生在地震二年后,发生PTSD危险因素包括:自评地震前自己平时情绪不稳定;地震中自己受困或处于危险之中、震中担心家人死亡或严重受伤而害怕、震中失去家庭成员;震后自觉自己的健康明显变差、应对方式消极、自觉震后爸妈的性格明显变得孤僻、感觉震后政府救灾物资发放不及时、自觉地震对自家的影响很大、家里欠债多、地震后对自己的家失去信心、地震后自觉自己的生活不如地震前。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地震前我平时的情绪不稳定;震中失去家庭成员;地震后对自己的家庭失去信心、地震后心理辅导效果差、地震后自己的健康状况变差、其它支持少、地震后政府对我家的照顾少、应对方式消极。发生焦虑的危险因素包括:自评地震前自己平时的情绪不稳定;地震后对自己的家庭失去信心、震后自觉自己的健康明显变差、朋友和社会支持少、地震后政府对我家的照顾少、自觉震后自己的生活状况比以前差、自觉地震后心理辅导效果差或没有得到心理辅导。其中自评地震前自己平时情绪不稳定和震后自觉自己的健康明显变差为PTSD、抑郁和焦虑的共同危险因素。结论:1.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年,但极重灾区中、小学生受到的心理创伤仍然会持续较长的时间;2.地震极严重灾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共患性,PTSD、抑郁、焦虑的共患率为0.08% ;3.影响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地震中的经历,地震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地震后父母亲的性格,地震后个人的应对方式、对家庭的信心和生活状况会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还包括地震后开展心理辅导的效果、政府对灾民的照顾等也影响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因此,震后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防护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不仅要有针对中、小学生个人的,还要有针对家庭和社会的具体措施,如帮助改进父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学位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741;R749.5
【部分图文】:

策略,学生,量表,童心


图 1. 2008 年汶川地震后幸存学生抽样策略Fig.1. Sampling strategies for student survivors of 2008 Sichuan earthqchuan.三、调查工具(一)CPTSD-RI本研究采用CPTSD-RI 评估中小学生符合PTSD症状标准情况。此量表经种大型灾难后儿童心理状况的评估[17, 22, 23]。量表包括 20 个条目,每个条-

分布情况,影响因素,分布情况,相关危险因素


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parents becoming unsociableHad felt life conditionbecoming worse0.516 0.197 6.875 0.009 1.67(1.14-2.46)Had negative coping style 1.022 0.211 23.521 0.000 2.78(1.84-4.20)Age 0.616 0.18 11.742 0.010 1.85(1.30-2.63)由图 2 可知,PTSD 的危险因素中既有个人、家庭因素,还有社会群体因素,影响因素广泛;从影响因素发生的时间看不仅包括的震中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地震前和地震后相关危险因素;不仅包括主观因素,还包括如年龄的客观因素。期 石文磊: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 E069-5-33

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不同性别


图 4.表 6 中所示各焦虑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Fig.4. Class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symptom of Axiety from table 6七、不同性别中小学的焦虑的临床表现比较北川幸存中小学生不同性别 SANX 量表各个条目是否存在差别,如下图显示,大部分条目没有表现除性别差异,除少量条目如“感到紧张”,“感到紧张束缚”,“感到烦乱”,“感到害怕”,“感到烦恼”,“感到镇定”等焦虑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表7)。从表 1 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焦虑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孙莉;高月红;田登科;郑建普;朱春峗;可燕;卞卡;;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多组织炎症状态(英文)[J];生理学报;2006年04期

2 温圆圆;张建新;刘德辉;于肖楠;廖强;都佳;赵天骄;徐海岗;裴晓迪;沈丽琴;李朝英;陈磊;;汶川震后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年11期

3 辛玖岭;祝卓宏;王力;张雨青;徐莎莎;王文忠;;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4 李春秋;柳铭心;王力;史占彪;;北川极重灾区小学生地震后创伤症状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5 张宁;张雨青;吴坎坎;陈正根;刘寅;祝卓宏;;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6 陈纬;王龙;张兴利;施建农;;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幸存者PTSD症状的特点及其发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7 赵丞智,李俊福,王明山,范启亮,张富,张华彪,汪向东;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2831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31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0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