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7 20:07
   目的探讨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方法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环孢素A+雄激素+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期间收治的59例再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的为A组,共18例;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的为B组,共41例。组内比较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各自的疗效;组间比较各组之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别探讨疗效影响因素。结果在药物治疗6个月时,对59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完全缓解者1例,部分缓解者25例,无效者33例,总体有效率为44.1%(26/59)。A组部分缓解者9例,无效者9例,有效率为50%(9/18);B组完全缓解者1例,部分缓解者16例,无效者24例,有效率为41.5%(17/41)。截止到随访结束时间,A组中位随访时间18.5个月,B组中位随访时间32.0个月。B组随访时间明显长于A组,但A组有效率为72.2%(13/18),B组有效率为58.5%(24/41)。另外,A组中重型再障共12例,有效率91.7%(11/12),B组中重型再障共27例,有效率55.6%(15/27)。A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复发及死亡患者,B组治疗期间出现复发3例、死亡1例。采用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探讨A、B两组疗效的影响因素,A组中是否非重型再障与疗效显著相关(P0.05),重型再障患者疗效优于非重型患者,A组其他因素以及B组相关因素对疗效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所有随访患者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经对症处理或免疫抑制药物减量及停药后好转。结论1.在无法选择标准治疗方法时,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可作为替代治疗。2.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重型再障效果较好,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该方法药物价格相对低廉,患者用药简单方便,依从性更高。3.伴有体液免疫紊乱,且体内存在自身免疫相关抗体的再障患者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疗效可能更好。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25.5
【文章目录】: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
    1.3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1.4 性别及年龄
    1.5 临床表现
    1.6 初诊时相关检查
    1.7 治疗及分组
    1.8 随访
    1.9 疗效判断标准
    1.10 统计学分析
    1.11 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2.2 疗效
    2.3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2.4 生存分析
    2.5 不良反应
    2.6 预后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科;杨卫萍;;行为干预对重型再障Ⅱ型患者在防治出血和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年32期

2 尹艳;补髓生血冲剂配合西药治疗重型再障Ⅱ型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5年03期

3 严怀秀,牛小青,刘晓伟;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障一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4 王艾君,徐冬玲;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障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抢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1年01期

5 李晓明,任一明,陈新贵;联合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障疗效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6 赵善连,王永刚;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障性贫血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4年01期

7 朱崇艾,潘祥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附12例报告)[J];临床荟萃;1995年01期

8 白淑琴;;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障[J];临床医学;1988年07期

9 施赛珠;林果为;陈剑秋;牛惠志;石志芸;沈自尹;;慢性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06期

10 李祖清,王子峰,余桢;CsA、GM-CSF和Epo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健;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王蔚;成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和预后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唐莉;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唐晓波;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于黎黎;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秦爽;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单中心治疗模式及疗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王晓萌;ATG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近期疗效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志斌;联合免疫抑制剂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唐静;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病例的10年回顾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10 何秋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以及其临床结局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2858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58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7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