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临床及基因诊断
本文关键词:11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临床及基因诊断
更多相关文章: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IL2RG基因 RAG1基因 RAG2基因 临床表现 基因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11例由IL2RG或RAG基因突变引起的SCID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行基因检查发现致病基因,分析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可能存在的关系,探索早期诊断的可行办法,描述治疗现状。方法:分析总结2014年5月-2015年3月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3例疑诊SCI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集患儿及家属的血标本,用定量PCR检测TRECs水平,据临床疑诊疾病分别对患儿IL2RG、RAG1/RAG2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分析。采集IL2RG致病基因携带者胎儿羊水,用DNA-PCR直接测序法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6例患儿和1例胎儿为IL2RG突变引起SCID-XL,5例患儿为RAG基因突变(RAG1/RAG2:4/1)引起T-B-SCID,除2例产前诊断胎儿外,IL2RG突变和RAG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起病年龄分别为101±62天和62±32天,临床诊断均延迟1月左右,死亡年龄分别为159±89天和123±23天。基因分析发现5个未报道的RAG基因新发致病突变位点(RAG1:c.1528GT, c.2765-2766delCT, c.3072-3073insT, c.2005GA; RAG2:c.1278-1279insGGAT)。病原体检出率为55%(6例),抗生素使用率达100%,且均用至高效p-内酰胺类抗生素,82%(9例)患儿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剂量约1g/kg。结论:IL2RG是引起SCID最常见的致病基因,T-B-NK+表型的致病基因以RAG1/RAG2常见。因基层医院对PID诊疗技术逐步发展,我院收治SCID患儿病种结构有所改变。IL2RG和RAG基因突变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典型SCID,病情重,若不及时重建免疫,患儿多1岁内死亡,故强调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新生儿TRECs检测筛查SCID是早期发现SCID的有效手段,国内尚未普及,对有明确家族史者,产前诊断可避免SCID患儿出生。目前SCID的主要治疗方式仍为HSCT,国内尚未开展基因治疗。
【关键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IL2RG基因 RAG1基因 RAG2基因 临床表现 基因诊断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0;R725.9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0
- 前言10-12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12-14
- 2 结果14-20
- 3 讨论20-24
- 4 局限24
- 5 结论24-25
- 参考文献25-27
- 文献综述27-39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40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官凤,何成彦,王维忠,,候元,王绍霞;基因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一例[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2 林珉婷,王柠,吴志英,慕容慎行;儿童型脊肌萎缩症的快速基因诊断[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3期
3 ;中国第三届人类基因诊断和治疗及预防学术会议延期通知[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11期
4 唐北沙,谭斯品,杨期明,严新翔;儿童型脊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2期
5 谭军,张爱华,马文丽;关于“基因诊断”多媒体教学软件虚拟化设计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年03期
6 朱世乐,谌贻璞;肾脏病的基因诊断与治疗[J];新医学;2001年03期
7 曾缨,张成,苏全喜;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诊断[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1年03期
8 戴云鹏;单细胞基因诊断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年01期
9 朱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开始用于临床常规基因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10 刘波;以系统观点论基因诊断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志英;王志强;王柠;慕容慎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结构特征及基因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陶英博;曾华松;;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38例临床特点及部分病例基因诊断[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吴志英;王志强;王柠;慕容慎行;;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结构特征及基因诊断——基于脉冲电泳方法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谢娜;蒋利萍;王春艳;罗晓菊;于洁;刘筱梅;杨锡强;麦凯珊;刘宇隆;;三例X连锁高IgM综合征的临床和基因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缪晓辉;;感染病基因诊断的基础与临床[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6 陈智;;基因诊断在传染病领域中的研究进展[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戴聪伶;杜娟;李麓芸;卢光绣;李汶;;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基因诊断一例[A];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8 吴志英;王朝东;王志强;王柠;;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诊断的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林长坤;金春莲;刘丽英;鲁阳;孙开来;;无创性产前性别基因诊断研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张付峰;唐北沙;严新翔;江泓;沈璐;赵国华;夏昆;;经基因诊断确诊的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临床特点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晨;倒卖基因诊断[N];中国经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施嘉奇;基因诊断迈向临床面临困局[N];文汇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蔡韬;基因诊断[N];黑龙江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李瑶;基因诊断市场分化提速[N];医药经济报;2014年
5 王国涛 王燕松;基因诊断2006离我们更近了[N];健康报;2006年
6 杨昆;基因诊断揭秘[N];光明日报;2000年
7 北京军区总医院 王国涛博士;基因诊断离我们越来越近[N];市场报;2006年
8 记者 谢静;深圳国家基因库发力基因诊断[N];深圳商报;2014年
9 宋金萍 撰稿 仲崇山;基因诊断疾病,正走近我们的生活[N];新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唐逸;无癌宝宝:在诞生前扫除病魔[N];北京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振斌;唐氏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及其无创性产前基因诊断的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2 黎青;DMD基因诊断体系建立、应用和羊水iPSCs构建[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王磊;PD多基因关联分析及AD-PD基因诊断平台的建立[D];中南大学;2011年
4 向华;1.遗传病基因诊断新技术及中国人乙型血友病基因诊断的研究 2.苯丙氨酸脱氨酶cDNA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克隆表达及其在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基因治疗新途径探索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5 程楠;WD基因突变热区和高频突变位点及特殊类型WD基因诊断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娴;贵州16个血友病A家系的基因诊断及FⅧ基因内3个SNP位点的诊断意义[D];贵阳医学院;2015年
2 刘静;11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临床及基因诊断[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罗曼;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基因诊断与线粒体DNA部分突变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4 任梅宏;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蕊艳;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D];南昌大学;2007年
6 刘磊;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D];泰山医学院;2011年
7 李连平;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的临床特征和基因诊断[D];泰山医学院;2010年
8 任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临床异质性及基因诊断[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梅爱华;一个汉族Hailey-Hailey病家系的基因诊断[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艳琼;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诊断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641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64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