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孤独症广泛表型问卷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8:25

  本文关键词:孤独症广泛表型问卷的临床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广泛表型 语言发育迟缓 发育迟缓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语言发育迟缓和发育迟缓儿童父母的孤独症广泛表型性格特征,探讨其与三类儿童临床特点和发育水平的相关影响,试图为这三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化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孤独症广泛表型问卷(Broader Autism Phenotype Questionnaire,BAPQ)分别比较临床诊断为ASD、语言发育迟缓及发育迟缓儿童的父母与正常对照组父母在BAPQ问卷的孤僻、刻板和语言应用3个维度上的表现差异;并与儿童的发育水平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1.临床诊断为ASD、语言发育迟缓以及发育迟缓的儿童父母的BAPQ问卷各维度得分及孤独症广泛表型症状(Broader Autism Phenotype,BAP)的发生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父母。2.各病例组父母的BAPQ问卷三个维度的表现也有所不同,主要涉及在孤僻与语言应用两个维度的高表达,呈现出较高分值以及相对多的症状异常的发生率。3.各病例组父母的BAPQ问卷得分与儿童Gesell发育诊断量表[的发育商(DQ)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应物能、言语能和应人能与BAPQ的孤僻及语言应用分值的相关性较高。结论1.ASD、语言发育迟缓及发育迟缓儿童的父母较正常儿童的父母有更多的BAP症状,但表现略有不同。2.父母的BAPQ分值越高,儿童的发育商相对更低。以应物能、言语能和应人能与BAPQ的孤僻及语言应用分值的相关性较高,但其中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3.BAPQ问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父母的刻板、孤僻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特征,可以作为ASD、语言发育迟缓及发育迟缓儿童临床评估的补充,有助于依据父母的BAP症状提供个性化的干预建议。
【关键词】: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广泛表型 语言发育迟缓 发育迟缓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9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19
  • 1.1 孤独症广泛表型的概念14-15
  • 1.2 针对孤独症广泛表型的量化测评工具针对果15-16
  • 1.3 讨论国内外对孤独症广泛表型问卷的应用探讨16-18
  • 1.4 小本组实验开展的意义及创新性探讨18-19
  • 第二章 研究方法19-24
  • 2.1 研究对象19-21
  • 2.1.1 病例组19-20
  • 2.1.2 对照组20-21
  • 2.2 研究方法21-23
  • 2.2.1 问卷翻译21-22
  • 2.2.2 一般情况调查22
  • 2.2.3 问卷填写22-23
  • 2.2.4 问卷评分23
  • 2.2.5 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测试23
  • 2.3 知情同意23
  • 2.4 统计分析23-24
  • 第三章 研究结果24-47
  • 3.1 一般情况分析24-26
  • 3.2 孤独症广泛表型问卷的分析26-38
  • 3.2.1 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父母BAPQ问卷分值的比较26-32
  • 3.2.1.1 ASD组父母与对照组父母BAPQ问卷分值的比较26-27
  • 3.2.1.2 语言迟缓组父母与对照组父母BAPQ问卷分值的比较27-29
  • 3.2.1.3 发育迟缓组父母与对照组父母BAPQ问卷分值的比较29-30
  • 3.2.1.4 各病例组之间的父母BAPQ问卷分值的比较30-32
  • 3.2.2 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父母BAP症状发生率的比较32-38
  • 3.2.2.1 孤独症组与对照组父母BAP症状发生率的比较32-33
  • 3.2.2.2 语言迟缓组父母与对照组父母BAP症状发生率的比较33-35
  • 3.2.2.3 发育迟缓组父母与对照组父母BAP症状发生率的比较35-37
  • 3.2.2.4 各病例组之间父母的BAP症状发生率的比较37-38
  • 3.3 应用Gesell智力发育诊断测试与BAPQ量表的相关分析38-47
  • 3.3.1 Gesell智力发育诊断测试中各病例组测试结果比较38-39
  • 3.3.2 病例组父母BAPQ分值与DQ的相关性分析39-47
  • 第四章 讨论47-52
  • 4.1 孤独症广泛表型问卷的适用性探讨47-48
  • 4.2 父母的孤独症广泛表型症状的解析48-49
  • 4.3 父母亲孤独症广泛表型症状对儿童发育的影响49-50
  • 4.4 家庭中的其他因素对儿童发育的影响50
  • 4.5 国外研究前沿及后续展望50-52
  • 第五章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地石;孤独症与生物学[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0年04期

2 扈玉芹;关注孤独症儿童[J];农家顾问;2000年12期

3 刘薇;小儿孤独症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1年12期

4 孙永珍,傅根跃;我国孤独症的研究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5期

5 张献共,李思特,李雪荣,朱荣华,罗学荣,苏林雁,陈劲梅,颜家睦;孤独症儿童血浆5-羟色胺、出生季节和母孕期母亲情绪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05期

6 苏彦捷,王恪;任务的呈现方式对孤独症儿童误念理解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7 邓利珍,罗胡兰,赵抗美,吴勇红,钱晴,何姚杰,谭风鸣;孤独症儿童2例的幼儿园干预效果[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1期

8 方玉华;孤独症儿童三例报告[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年01期

9 王立新,彭聃龄;孤独症的低级中央统合功能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10 刘军,苏林雁,王伯兰;伴语言倒退孤独症儿童53例社交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婉杏;查彩慧;汪玲华;;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的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慧聆;;发展中的北京市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彩霞;;如何在自然情境下培养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的主动语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王为实;;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为实;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包天喜;;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能力训练个案研究[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欧建君;陈琛;寻广磊;吴仁容;赵靖平;;中国城市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家庭面临的职业和财政负担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谢明;;“运用维果茨基理论指导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唐久来;魏薇;吴德;王雨松;;孤独症儿童尿液代谢组学筛查指标的初步建立[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陈雪芬;秦s,

本文编号:688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688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f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