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慢性心力衰竭儿童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溶性ST2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28 20:27

  本文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儿童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溶性ST2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心力衰竭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可溶性 ST2 蛋白 心功能 儿童


【摘要】:研究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婴幼儿期较为常见的临床危重病症,病死率高。小儿CHF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缺乏灵敏性和特异性的实验室分析指标,不利于诊断及病情程度的判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可溶性ST2蛋白(s ST2)是近年来发现的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血浆生化标志物,其在成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在小儿急性心力衰竭中的改变也有所报道,但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研究尚不成熟。目的检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儿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可溶性ST2蛋白(soluble ST2protein,s ST2)的水平,及其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pro-brain 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心功能分级及心脏超声结果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收缩率(FS)的相关程度,探讨其在小儿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9例慢性心衰患儿为心衰组,其中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ucardial fibroelastosis,EFE)27例,扩张型心肌病(dialated cardiamyopathy,DCM)12例,按心功能分级标准(婴幼儿心衰分组标准为改良的ROSS评分法,3岁儿童采用NYHA分级)分组:心功能Ⅱ级10例,心功能Ⅲ级15例,心功能Ⅳ级14例。选择正常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血清H-FABP及s ST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心脏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收缩率(FS)。血清NT-pro-BNP采用放射免疫吸附法测定。使用SPSS 1 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判断H-FABP、s ST2、NT-Pro-BNP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用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1)心衰组治疗前后血清H-FABP、s ST2、NT-Pro-BNP与对照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衰组治疗前后H-FABP、s ST2、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Ⅲ级、心功能Ⅳ级组血清H-FABP、s ST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三组间任意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EFE、DCM两组H-FABP、s ST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EFE、DCM两组间比较血清H-FABP、s ST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FABP与s ST2呈正相关(r=0.621,P0.01)。(5)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FABP与NT-Pro-BNP、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r=0.402,r=0.644,P均0.05);s ST2与NT-Pro-BNP、心功能级别呈正相关(r=0.501,r=0.678,P均0.05),与LVEF、FS呈负相关(r=-0.340,r=-0.329,P均0.05)。结论(1)H-FABP与s ST2均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2)H-FABP和s ST2可作为临床诊断心衰、评估心功能、评估病情的客观参考指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可溶性 ST2 蛋白 心功能 儿童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25.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英文缩略词表11-12
  • 前言12-15
  • 材料与方法15-23
  • 结果23-34
  • 讨论34-38
  • 结论38-39
  •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39-40
  • 参考文献40-44
  • 综述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溶性ST2 蛋白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44-60
  • 参考文献55-60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60-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煌;杨云净;罗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检测及其临床价值[J];重庆医学;2012年21期

2 王文棣;孙裕平;王金菊;;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小儿急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年06期

3 党争程;杨曙光;;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3年03期

4 钟凌;黄文芳;;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持续增高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结局的预测研究[J];检验医学;2014年09期

5 郑枫;张赢予;周艳芳;王好;张洪涛;张国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ST2水平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沙沙;可溶性ST2和前β-钠尿肽水平检测对心衰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49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749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0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