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泻脾法内外合治心脾积热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9:30
本文关键词:清心泻脾法内外合治心脾积热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儿手足口病 清心泻脾法 内外合治 加减导赤散 利巴韦林颗粒
【摘要】:研究背景: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主要是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常伴有溃疡疼痛、口干口渴、纳差、便干便秘等症状。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危重症,导致死亡。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和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并有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报告,该病已成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尤显重要。目前西医治疗手足口病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而中医通过辨证,灵活施治。整体调节治疗本病,显示出优势。导师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脾积热是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治疗以清心泻脾为法,总结出经验方一加减导赤散,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发热、手足口部疱疹、溃疡疼痛、口干口渴、纳差、便干便秘的变化,对加减导赤散内外合治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论证;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疱疹的消退情况,了解加味导赤散外洗对局部皮损改善情况的影响,说明中医外治法对本病的作用;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客观评价加减导赤散的药物安全性。通过本研究证实清心泻脾法内外合治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特点、优势所在及其药物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途径。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共50例儿童,均为2011年2月-2013年3月在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手足口病的儿童,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予加减导赤散水煎服及外洗,每次一剂(1袋,约125ml)口服,复渣外洗手足部,每日1次;对照组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按15mg-30mg/Kg/日,分三次口服。两组用药时间均为4日,治疗期间均无合并其他疗法。治疗前后对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比较。全部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进行比较:方差齐的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不齐的采用秩和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均由SPSS17.0软件包完成。 研究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情况: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100%,对照组92%,无显著性差异(P=0.1489>0.05)。但痊愈率治疗组40%,对照组8%,有显著性差异(P=0.0081<0.05)。 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候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646>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5)。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在手足口疱疹、溃疡疼痛、口干口渴、纳差、便干便秘等症状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发热缓解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两组患儿发热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比较: 治疗组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2<0.05)。5.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开始缓解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的手足口部疱疹、溃疡疼痛、口干口渴、纳差、便干便秘等临床症状开始缓解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6.药物的不良反应: 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515>0.05)。 研究结论: 1.加减导赤散内外合治心脾积热型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与利巴韦林颗粒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痊愈率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更确切。 2.加减导赤散内外合治组对手足口部疱疹、溃疡疼痛、口干口渴、纳差、便干便秘等临床症状的开始缓解时间及改善状况与利巴韦林颗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加减导赤散内外合治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改善患儿的整体状况,短时间内缓解伴随症状,减轻患儿痛苦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加减导赤散外洗能有效促进患儿疱疹的消退。 3.加减导赤散内外合治组患儿发热者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与利巴韦林颗粒组比较显著性差异,显示加减导赤散内外合治对小儿手足口病发热者退热效果更优。 4.加减导赤散内外合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说明加减导赤散内外合治小儿手足口病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 清心泻脾法 内外合治 加减导赤散 利巴韦林颗粒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7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3-20
- 第一节 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及治疗进展13-18
- 一、西医学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及治疗现状13-15
- 二、中医学对小儿手足口病的认识研究及治疗现状15-18
- 三、结语18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及药理研究18-20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20-28
- 第一节 临床资料20-21
- 一、诊断标准20
- 二、纳入标准20
- 三、排除标准20-21
- 四、一般资料21
- 第二节 观察项目21-22
- 一、临床症状评分21-22
- 二、实验室指标22
- 第三节 研究方法22-23
- 第四节 疗效观察23-25
- 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23
- 二、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23
- 三、研究结果23-25
- 第五节 讨论分析25-28
- 一、心脾积热是手足口病的病理基础25-26
- 二、方药分析26
- 三、中药外洗26
- 四、清心泻脾法内外合治心脾积热型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评价26-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1
- 附录31-32
- 致谢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瑶玲;;手足口病中医研究之我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1期
2 韩瑞卿;李峰;韩雷;;锡类散治疗手足口病并发口腔溃疡33例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08年04期
3 周华;王佩珍;陈漪;杨青霞;;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168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黎念;雷伟;;手足口病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年01期
5 刘运龙;程远国;刘学龙;;干扰素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02期
6 鄞小红;思密达局部用药联合中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J];广东医学;2002年12期
7 尹蔚萍;夏杰;;三豆银翘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年01期
8 刘敏;;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吕元聪;;手足口病研究新进展[J];应用预防医学;2008年03期
10 覃耀真;王力宁;李鸿敏;张玉蛟;曾阳春;;中医分型辨治小儿手足口病50例[J];广西中医药;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793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7934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