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6 02:36

  本文关键词: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早产儿 真菌感染 侵袭性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目前在世界上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该病在足月儿中少见,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较高,国内外各中心的统计值各有差别,在国内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明显。该病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病原体分布也处于不断变化中,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相关特异性检验手段较为局限,这给早期发现、准确诊断以及及时治疗该疾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该病一旦进展,病死率高,存活后仍留有后遗症的风险也较高。本研究收集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在院的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产儿35例,对其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从患儿的母孕史、疾病病原学、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各方面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提出10个可疑危险因素,1个可能的保护性因素,随机选取一定数量同期收治的未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分析研究相关暴露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从而确定该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以期为临床的诊治工作提供依据,做到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所收治的确诊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35例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随机选取与其同期住院的早产儿105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时间及入院时日龄与患病组无统计学差异。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该疾病的特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母孕史,合并基础疾病,发病率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及各器官受累情况,实验室检查,病原菌的分布,治疗及转归,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数据提出可疑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保护性因素,将相关数据与对照组进行对比,使用SPSS17.0软件对提出的可疑因素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初筛出有意义的因素再用logistic回归做多因素分析,从而明确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中心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共诊断35例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收治的所有早产儿中发病率为1.89%,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病率为6.18%,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病率18.75%。平均胎龄31.1±2.6周,平均出生体重1462.2±509.2g。常合并存在的基础疾病有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细菌感染。平均住院时间64.0±25.8天。35例患儿的病死率为22.8%。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发病时间)为19.9±9.8天,发热(88.6%)、喂养不耐受(74.3%)、反应差(68.6%)、血氧饱和度波动(51.4%)为常见症状,器官受累情况中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为常见,血常规检查中血小板减少较白细胞计数变化更有意义。病原体分布结果显示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62.9%),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1.4%)。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先后或联合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包括3代以上头孢、碳青霉烯类及广谱抗生素)、PICC置管、有创机械通气、开奶时间晚、静脉营养使用时间较长相关,其中先后或联合使用过2种以上抗生素为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益生菌的使用不是该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本中心侵袭性真菌感染在早产儿中发病率为1.89%,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病率为6.18%,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发病率18.75%。2.本中心的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死率为22.8%。3.本中心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62.9%),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1.4%)。4.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胎龄小、体重低、2种以上抗生素的应用、PICC、气管插管、开奶时间较晚、长时间应用静脉营养、存在窒息史、合并RDS及细菌感染。其中先后或联合使用过2种或以上抗生素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早期使用益生菌对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无明显预防作用。
【关键词】:早产儿 真菌感染 侵袭性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2.6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英文缩略词11-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文献综述13-24
  • 1.2.1 流行病学13
  • 1.2.2 病原学13-15
  • 1.2.3 危险因素15-18
  • 1.2.4 临床表现18
  • 1.2.5 辅助检查及诊断18-20
  • 1.2.6 治疗及预防20-23
  • 1.2.7 小结23-24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24-27
  • 2.1 研究对象24
  • 2.2 研究方法24-27
  • 2.2.1 样本量的选择24
  • 2.2.2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24
  • 2.2.3 观察指标24-25
  • 2.2.4 可疑暴露因素25
  • 2.2.5 治疗及治愈标准25-26
  • 2.2.6 统计学方法26-27
  • 第3章 结果27-36
  • 3.1 一般资料27-28
  • 3.2 发病率28-29
  • 3.3 临床表现29-30
  • 3.4 器官受累情况30-31
  • 3.5 实验室检查31-32
  • 3.6 治疗及转归32-33
  • 3.7 可疑危险因素分析33-36
  • 第4章 讨论36-43
  • 4.1 早产儿IFI的一般情况及发病率36-37
  • 4.2 临床表现37
  • 4.3 器官受累情况37-38
  • 4.4 实验室检查38-39
  • 4.5 治疗及转归39-40
  • 4.6 相关危险因素分析40-43
  • 第5章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51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凤梅;徐豆豆;王杨;;早产儿侵袭性真菌病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游楚明;康艳红;覃晓菲;谢燕丕;王玉;孟琼;傅万海;;血浆1,3-β-D葡聚糖在早产儿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和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2015年06期

3 母得志;;益生菌应用于早产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年02期

4 韦秋芬;李燕;潘新年;郭小芳;许靖;蒙丹华;沈开颜;闭宏娟;;晚期早产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特点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年04期

5 陈也伟;李智平;;抗真菌药物在新生儿和婴儿体内的药动学[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年02期

6 王春红;魏建和;刘振奎;肖佩霞;张雅静;袁二伟;;早产儿体液免疫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3年26期

7 花少栋;黄捷婷;吴志新;封志纯;;早产儿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症与白假丝酵母菌血症的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2年09期

8 宋国蓉;吴晓燕;倪侃翔;陈松劲;;嘉兴地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回顾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09期

9 郑莉莉;夏红萍;谢利娟;何振娟;张拥军;杨庆南;陈妍;朱天闻;朱建幸;;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意义[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年05期

10 章强强;;我国深部真菌感染及其检测的现状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豆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临床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钟隽镌;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流行病学特点及病原菌分析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3 詹媛丽;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1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801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f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