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对对立违抗性障碍临床症状和家庭功能的干预
本文关键词: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对对立违抗性障碍临床症状和家庭功能的干预
更多相关文章: 内观认知疗法 对立违抗性障碍 亲子 临床症状 子女教育控制 父母养育方式 家庭功能
【摘要】:目的:本文探讨了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对于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患者的临床症状、自我意识、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为OD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措施的理论依据。 方法:将天津市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2010年7月至2012年8月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87名中学生OD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44)为亲子共同参与内观认知治疗,对照组(n=43)只ODD患者本人接受内观认知治疗,干预前后由研究者判定症状分布;由父母或照管者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患者本人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 结果:共74例完成研究。研究组37例,对照组37例进入结果分析。干预前两组人员一般情况以及各评估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①干预后两组ODD症状条目出现频度均有明显减少(P0.01),两组间比较,在改善ODD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干预后一个月随访发现,研究组有5个症状条目出现频度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②干预前,两组SCL-90中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因子分均大于2,表明ODD患者存在人际关系不良、敌对和偏执;干预后,两组SCL-90总分、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因子分均明显减低(P0.01),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干预后一个月随访发现,研究组SCL-90总分、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因子分均低于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③干预后,两组CBCL中除躯体主诉、思维问题、注意问题因子外,其余因子评分均明显减低(P0.01),社会能力明显提高(P0.01),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干预后一个月随访,研究组CBCL中除躯体主诉、思维问题、注意问题因子外,其余因子评分较对照组均减低或明显减低(P0.05,P0.01);社交能力、学校能力评分和社会能力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干预后,两组PHCSS中除智力与学校因子、躯体外貌因子外,其余因子评分均较干预前减低或明显减低(P0.05,P0.01),两组间比较,研究组PHCSS总分和焦虑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HCSS中除智力与学校因子、躯体外貌因子外,其余因子评分均较干预前减低或明显减低(P0.05,P0.01)。⑤研究组干预后PLOC全部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对照组干预后只教育成效因子分高于干预前(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PLOC全部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干预后一个月随访研究组PLOC全部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⑥干预后,研究组EMBU除父、母亲偏爱因子之外,其余因子均较干预前有改善或有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无任何变化;两组间比较,研究组EMBU父亲拒绝因子、父亲情感温暖、父亲惩罚、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惩罚、母亲拒绝因子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或明显改善(P0.05,P0.01);干预后一个月随访,研究组EMBU除父亲偏爱、父亲过份保护、母亲偏爱因子外,其余因子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或明显改善(P0.05,P0.01)。⑦研究组干预后FES-CV亲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因子评分较干预前有改善或有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无任何变化;两组间比较,研究组FES-CV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因子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后一个月随访,研究组FES-CV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因子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P0.05,P0.01)。 结论:①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可有效改善ODD患者的临床症状;②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改善ODD患者的敌对、偏执、人际关系不良等核心症状;③亲子内观认知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ODD患者的退缩、焦虑/抑郁、社交问题、违纪问题、攻击行为、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同时能够提高ODD患者的社会能力,包括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和学校能力;④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可有效改善ODD患者的自我意识,从而减少行为失控和ODD持久违抗、敌意、对立、挑衅及破坏行为的表达;⑤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可以改变父母既往子女心理控制源的信念,认识到身为父母,肩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可以达到控制患儿行为以及对自己生活自控的目的;⑥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可有效改善ODD患者父母的养育方式,减少了父母惩罚、拒绝的养育方式,增加了父母的情感温暖;⑦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可以有效改善ODD患者家庭成员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和可控性;⑧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在一个月随访后发现:对于ODD患者的治疗无论从症状控制、自我意识改善,还是子女教育控制源、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方面的积极变化,都较对照组(只ODD患者参加的内观认知治疗)有稳定而长期的疗效;⑨亲子内观认知治疗作为一种新型心理治疗方法,对于ODD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关键词】:内观认知疗法 对立违抗性障碍 亲子 临床症状 子女教育控制 父母养育方式 家庭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49.9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前言13-19
- 研究现状、成果13-18
- 研究目的、方法18-19
- 对象和方法19-27
- 1 研究对象19-21
- 1.1 研究总体19
- 1.2 样本与分组方法19-21
- 2 研究工具21-22
- 2.1 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21
- 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1
- 2.3 Achen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21
- 2.4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21
- 2.5 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21-22
- 2.6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22
- 2.7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22
- 3 研究方法22-27
- 3.1 研究流程22-24
- 3.2 具体干预方法24-25
- 3.3 统计分析25-27
- 结果27-50
- 1 一般资料27
- 2 两组ODD症状条目分布比较27-31
- 2.1 两组干预前ODD症状条目分布比较27-28
- 2.2 对照组干预前后ODD症状条目分布比较28
- 2.3 研究组干预前后ODD症状条目分布比较28
- 2.4 两组干预后ODD症状条目分布组间比较28
- 2.5 干预后一个月随访两组ODD症状条目分布组间比较28-31
- 3 两组SCL-90评分的比较31-34
- 3.1 两组干预前SCL-90评分比较31
- 3.2 对照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31
- 3.3 研究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31
- 3.4 两组干预后SCL-90评分组间比较31
- 3.5 干预后一个月随访两组SCL-90评分组间比较31-34
- 4 两组CBCL评分比较34-36
- 4.1 两组干预前CBCL评分比较34
- 4.2 对照组干预前后CBCL评分比较34-35
- 4.3 研究组干预前后CBCL评分比较35
- 4.4 两组干预后CBCL评分组间比较35
- 4.5 干预后一个月随访两组CBCL评分组间比较35-36
- 5 两组PHCSS评分比较36-40
- 5.1 两组干预前PHCSS评分比较36-37
- 5.3 研究组干预前后PHCSS评分比较37
- 5.4 两组干预后PHCSS评分组间比较37-39
- 5.5 干预后一个月随访两组PHCSS评分组间比较39-40
- 6 两组PLOC评分比较40-42
- 6.1 两组干预前PLOC评分比较40
- 6.2 两组干预前后PLOC评分比较40-41
- 6.3 两组干预后PLOC评分组间比较41-42
- 6.4 干预后一个月随访两组PLOC评分组间比较42
- 7 两组EMBU评分比较42-44
- 7.1 两组干预前EMBU评分比较42-43
- 7.2 对照组干预前后EMBU评分比较43
- 7.3 研究组干预前后EMBU评分比较43
- 7.4 两组干预后EMBU评分组间比较43
- 7.5 干预后一个月随访两组EMBU评分组间比较43-44
- 8 两组FES-CV评分比较44-50
- 8.1 两组干预前FES-CV评分比较44-46
- 8.2 对照组干预前后FES-CV评分比较46-47
- 8.3 研究组干预前后FES-CV评分比较47
- 8.4 两组干预后FES-CV评分比较47
- 8.5 干预后一个月随访两组FES-CV评分比较47-50
- 讨论50-60
- 1 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对ODD患者的疗效50-53
- 2 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对ODD患者自我意识的影响53-54
- 3 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对ODD患者子女教育控制源的影响54-55
- 4 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对ODD患者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55-56
- 5 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对ODD患者家庭环境的影响56-57
- 6 亲子内观认知疗法应用于ODD患者的探讨57-59
- 7 本次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59-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9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9-70
- 附录70-96
- 综述 内观疗法的研究进展96-109
- 综述参考文献104-109
- 致谢10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映雪;李俊杰;;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韦臻,罗学荣,朱焱;有关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5期
3 龚建华;彭中华;李文婕;;深圳市罗湖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10期
4 贾守梅;汪玲;施莹娟;李萍;;学龄前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关系的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12期
5 赵春梅;杨伯溆;;父母冲突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的影响研究[J];青年研究;2008年08期
6 龚建华;张馨尹;陈冬梅;;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有关危险因素的配比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年04期
7 孙凌;李宁宁;周天红;;对立违抗性障碍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8 贾守梅;汪玲;;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3期
9 韩煊;吴汉荣;;416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人格和父母人格及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校医;2010年05期
10 杨继平;王兴超;;父母冲突与初中生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韩煊;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孔庆胜;济宁市青春中前期青少年心理行为、个性特征发育的双生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颜芹哥;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慧;重庆市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随访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吴晶;发展犯罪学视野下的男性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志涛;初中生父母自我效能感评估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曾伟楠;抑郁障碍患者自我图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兢;初中生父母教养效能感心理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田维;移情训练对留守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杨建峰;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自立人格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37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837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