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侵袭特征及远处转移相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15:12
本文关键词: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侵袭特征及远处转移相关机制研究
【摘要】: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为主。DTC:主要包括两种病理类型,即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有着该年龄群体独特的临床特点。本研究着重观察儿童及青少年DTC的局部和远处侵袭特征,并进一步就PTC远处转移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目的:评价儿童及青少年DTC的局部和远处侵袭性。方法:回顾分析32例儿童及青少年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年龄和性别因素对DTC的侵袭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小龄组(年龄≤12岁)较大龄组(年龄>12岁)病灶更易累及双侧腺体(p=0.023),更易呈多发病灶(p=0.037),也更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p=0.041)。小龄组各侵袭特征无明显性别差异,大龄组男性患者局部和远处侵袭性更强。初次手术末行甲状腺全切者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行全切者(92.31%vs47.37%,p=0.011)。结论:儿童及青少年DTC局部和远处侵袭性强,尤以年龄≤12岁及男性患者为著。应重视其高侵袭性特征,强调甲状腺全切以降低远处转移率。 第二部分:目的:探讨青少年与成人远处转移性PTC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3-07—2012-05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879例甲状腺癌患者中,伴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6例,分为A组(≤21岁,21例)和B组(>21岁,55例),对比两组临床、病理、影像学及血清学特征。结果:A、B两组滤泡亚型所占比例均高于40%。A组肿瘤更易累及双侧腺体(P=0.002),且甲状腺外侵犯、多灶及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B组。131I-WBS显示A组肺部转移灶90.48%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摄碘增高。B组仅44.68%呈弥漫性双肺摄碘增高,其余表现为局灶性摄碘增高(21.28%),甚至不摄碘(34.04%),P=0.002。首次。~(131)I治疗前促甲状腺激素(s-TSH)小于30mIU/L时,A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平均值较B组高131.43%;s-TSH90mIU/L时,A组s-Tg平均值较B组低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和成人远处转移性PTC均以滤泡亚型多见。青少年患者局部侵袭性高于成人,肺部转移灶更多表现为双肺弥漫摄碘。 第三部分: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与PTC远处转移相关的分子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1月—2012年04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的PTC患者107例。依据有无远处转移分为远处转移组和无远处转移组。应用免疫荧光定量PCR对肿瘤组织进行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随机选取其中,13例,通过免疫组化检测VEGF蛋白表达。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VEGF蛋白表达与PTC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远处转移组(28.6%) BRAFV600E基因突变率明显低于无远处转移组(68.8%,,p0.001)。BRAFV600E基因突变与VEGF蛋白阳性表达存在负性关联(p=0.001)。远处转移组(52.2%) 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远处转移组(25.0%),且VEGF蛋白在远处转移组呈现高程度表达。总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RAFV600E基因突变是远处转移的独立负性相关因素(OR值0.3;95%置信区间[0.100-0.890];P=0.030),但成人亚组分析中BRAPV600E基因突变不再是远处转移的独立负性相美因素。伴远处转移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年龄≤18岁)中均未检测到BRAFV600E突变。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对于PTC远处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但非正相关。该基因突变与VEGF变异可能共同参与了PTC远处转移的发生。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 侵袭性 远处转移 发病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36.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一部分 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侵袭特征9-13
- 第一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9
- 1.1 患者一般资料9
- 1.2 实验方法9
- 1.3 统计学方法9
- 第二章 结果9-11
- 2.1 总体临床病理表现9-10
- 2.2 大龄组与小龄组侵袭特征比较10-11
- 第三章 讨论11-12
- 第四章 结论12
- 参考文献12-13
- 第二部分 青少年与成人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比13-20
- 第一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13
- 1.1 患者一般资料13
- 1.2 实验方法13
- 1.3 统计学方法13
- 第二章 结果13-17
- 2.1 临床特征13-14
- 2.2 病理特征14-16
- 2.2.1 病理亚型14-15
- 2.2.2 病理侵袭特征15-16
- 2.3 影像学特征16
- 2.4 血清学特征16-17
- 第三章 讨论17-18
- 第四章 结论18
- 参考文献18-20
- 第三部分 BRAF~(V600E)突变、VEGF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远处转移的关系20-28
- 第一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20-22
- 1.1 准入原则及排除原则20
- 1.2 分组20
- 1.3 试剂及仪器20
- 1.4 实验步骤20-21
- 1.4.1 组织DNA提取20
- 1.4.2 PCR扩增及产物分析20-21
- 1.4.3 VEGF蛋白表达检测21
- 1.5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21-22
- 第二章 结果22-25
- 2.1 一般结果22
- 2.2 BRAF~(V600E)基因突变、VEGF蛋白表达22
- 2.3 亚组分析22-23
- 附图表23-25
- 第三章 讨论25
- 第四章 结论25-26
- 参考文献26-28
- 综述28-35
- 参考文献31-3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5-37
- 致谢37-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文胜,唐平章,汪晓春,殷玉林;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J];癌症进展;2004年04期
2 庞雁;朱殿清;何景华;庹培昱;刘江;常克力;;~(131)I治疗甲状腺癌远处转移的疗效观察[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年02期
3 陆晔斌;王志明;孙维佳;胡娟娟;;甲状腺癌487例的手术方式及预后[J];广东医学;2010年05期
4 朱晓丽;周晓燕;孙团起;陆洪芬;朱雄增;;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学变型与预后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年05期
5 王莎莎;林岩松;梁军;陈革;李田军;;甲状腺乳头状癌首次治疗术式对预后影响的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年10期
6 陆汉魁;余永利;罗全勇;陈立波;朱瑞森;;~(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合并远处转移的疗效及影响因素[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12期
7 吴延升;张仑;王旭东;张文超;;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多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07年22期
8 许艳红;王文静;宋红俊;邱忠领;罗全勇;;伴与不伴远处转移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血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及筛选模型的建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03期
9 吴延升;刘杰;王旭东;;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09年09期
,本文编号:971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97134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