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新型钼靶压迫器对超声耦合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 超声诊断 乳腺肿瘤 双模态 彩色多普勒 X线摄影 出处:《山东医药》2015年3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新型钼靶压迫器对超声耦合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常规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实性结节的患者41例(43个结节),分别使用新型及传统钼靶压迫器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在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进行耦合时间及超声图像质量的比较。结果在双模态成像系统中,使用新型及传统钼靶压迫器的耦合时间分别为(14.09±1.04)、(40.30±0.81)s,乳腺超声图像质量的平均分数分别4.6、3.2分,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7.67%、86.05%,P均0.05。结论在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使用新型钼靶压迫器可有效缩短检查时间,提高超声检查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ew molybdenum target compressors on ultrasonic coupling time and image quality in a bimodal mammography system. Methods 41 patients (43 nodules) with breast solid nodules were selected for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Type and conventional molybdenum target compressors are examined by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The coupling time and ultrasonic image quality were compared in a bimodal mammography system. Results in a bimodal mammography system, The coupling time of the new and traditional molybdenum target compressors was 14.09 卤1.04U 40.30 卤0.81s, the average score of breast ultrasound image quality was 4.6m 3.2,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lesions was 97.67g / 86.05g respectively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bimodal mammography system, the detection rate is 0.05.Conclusion in the bimodular mammography system,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lesions is 97.67% and 86.05% (P < 0.05). The new type molybdenum target compressor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examination time, improve the image quality of ultrasonic examination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lesion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分类号】:R445.1;R73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时丹丹;李杰;肖静;王蒙;张开宁;;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新型钼靶压迫器对超声图像质量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6期
2 袁士涛;赵朝华;鹿晓理;王竞;凌光烈;;X线钼靶、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09年12期
3 司淑芳;贾红岩;;多种影像学联合检查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临床价值[J];山东医药;2010年21期
4 王江涛;韩萍;;医学图像融合的临床应用与新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轶洁;唐丽娜;蔡林峰;沈友洪;尚志红;吴周贵;王瑶琴;杜忠实;;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钼靶摄影及其联用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J];福建医药杂志;2012年05期
2 林欢;林汉生;梁红;;超声和钼靶X线联合诊断2cm以内乳腺癌的meta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3 潘登;;CT和MRI应用于乳腺肿瘤诊断的价值分析与特征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年06期
4 林剑英;李涛;陈茹;刘观成;;超声血流能量图与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5年03期
5 龚念梅;吴静;吴彬彬;季润琰;;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用于临床乳腺癌诊断价值分析与随机对照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年08期
6 徐雅薇;谢晓竹;;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方法及应用综述[J];四川兵工学报;2015年10期
7 李娜;;钼靶X线、超声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罗小刚;刘静静;汪德暖;彭承琳;侯长军;霍丹群;;基于Radon变换与功率谱结合的心脏MR图像配准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2年04期
9 崔可飞;秦石成;贺晓;;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显示乳腺微小钙化灶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年02期
10 张立;胡怡;孙燕;李佳;魏茜;;37例早期乳腺癌的超声表现[J];宁夏医学杂志;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晓清;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兴旺;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姜涛;评价彩超与X线钼靶对乳腺癌分层研究中的诊断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夏长虹;超声弹性成像及核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洪德娜;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实性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5 王晨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鉴别乳腺肿块价值的对比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6 时丹丹;双模态乳腺成像系统中新型钼靶压迫器对超声图像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7 徐显;基于GPU硬件加速的医学图像融合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冯孔森;基于改进的二维经验模态分解的医学图像融合[D];吉林大学;2012年
9 张建新;彩超与核素显像(SPECT)联合应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D];南华大学;2011年
10 刘静静;基于MR图像和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运动跟踪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林;陈宪;;乳腺癌的动态增强MRI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年02期
2 谈泉;林家瑞;;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6年03期
3 何子元,火树尧,徐开野;早期乳腺癌的X线表现(附40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年01期
4 刘利民,张韵华,袁锦芳,丁红,夏罕生;乳腺癌高频超声声像图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3年05期
5 袁士涛;赵朝华;鹿晓理;王竞;凌光烈;;X线钼靶、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09年12期
6 王梦倩;邵波;岳建华;;医学图像融合的应用与展望[J];医疗设备信息;2007年05期
7 姚原;吴国华;夏士安;周仁华;韩增伟;孙红;;CT/MRI影像融合对鼻咽癌肿瘤靶区及三维适形治疗影响[J];中国癌症杂志;2006年06期
8 汪家旺,罗立民,舒华忠,王德杭,高见,葛云,翁学军;CT、MR图像融合技术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年08期
9 吴劲松,周良辅,高歌军,洪汛宁,毛颖,杜固宏;多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年04期
10 丁里,朱之庄,武绍远,翟明,马莎,刘江;标准化神经影像融合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月花;宋丽娜;丁佳丽;鲁珊珊;蒋燕妮;张宇;顾宁;;CT/MRI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和表征[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辉;王化祥;何永勃;;电阻与电容双模态过程层析成像系统的设计[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王保良;冀海峰;黄志尧;李海青;;双模态电学层析成像系统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王超;张强;吴东月;王化祥;;ECT/ERT双模态系统检测电路参数互补优化方法[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曹明红;齐丕骞;葛森;;涉及双模态应力响应谱的振动疲劳寿命估算方法[A];中国航空结构动力学专业组第十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忠敏;夏文超;蒋建春;张倩男;吴伯岳;;稀土掺杂磁/光双模态纳米药物载体:合成、表征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6 李飞;李智;顾洪斌;余西龙;陈立红;张新宇;;双模态发动机的低马赫数燃烧振荡现象[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7 宋歌;程英升;;靶向RGD-Gd荧光纳米双模态探针的制备[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朱林利;吕坚;;双模态晶粒尺寸分布纳米结构金属铜的力学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先进能源开发装置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陈潜;刘辉;付繁繁;温诗辉;王悍;张贵祥;史向阳;;RGD多肽修饰的多功能树状大分子包裹的纳米金颗粒用于肿瘤的CT/MRI双模态成像诊断[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吕文嘉;胡毓清;张佑诚;;缺陷接地结构应用于双模态环型带通滤波器的设计研究[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苏榕;视/嗅双模态具有“协同共赢”和“相互传递”功效[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永勃;电阻抗(ECT/ERT)双模态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许聪;电阻与超声双模态油气水多相流测量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黎平;大鼠皮层神经元听—视信息整合及其可塑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俊如;双模态车载语音指令识别系统在线学习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严乐贫;音视频双模态车载语音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亚;基于内阵列电极双模态层析成像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12年
5 陈浩球;嵌入式双模态车载语音指令识别系统的研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乐;Micro-CT/光学双模态成像系统软件开发及实验验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小会;表面功能化的磁性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在胰腺癌靶向双模态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张强;ECT/ERT双模态系统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冉超;基于WinMI软件的采集模块优化与双模态融合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周妮;基于音视频的双模态语音识别技术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26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52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