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价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军;;乳腺~1H磁共振波谱[J];磁共振成像;2011年04期
2 任翠;薛华丹;;磁共振成像在宫颈癌的临床应用[J];协和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3 范兵;王霄英;;动态对比增强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4 曹尚超;;脑挫裂伤异常团块状强化1例[J];河北医药;2011年14期
5 ;《轻松学习磁共振成像100问》已出版[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3期
6 赵振江;赵家宁;崔建岭;;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评估肿瘤氧合程度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7 梅莉;郑建刚;许建兴;刘良卿;顾勇坚;吴刘萍;周鸿雁;;对比T_2FLAIR序列与增强T_1WI序列在诊断脑转移瘤过程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6期
8 肖平;高立;娄明武;赖文娟;谭理连;王秀荣;黄伟年;方胜先;;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7期
9 ;《轻松学习磁共振成像100问》已出版[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10 莫茵;孙学进;何波;田伟;李颢;顾青;;MRU及排泄性三维对比增强MRU在上尿路显像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坚;赵晓东;姚雪艳;齐珍宝;;对比增强磁化传递技术在脑部磁共振成像中的价值[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医科卷)[C];2005年
2 邹利光;;3.0T磁共振成像的特点和技术问题[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邱明国;;医学图像配准的研究进展[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蒋学祥;王霄英;;磁共振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A];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袁振国;杨贞振;史浩;;主动脉夹层的磁共振诊断价值[A];庆祝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学术论文专刊[C];2005年
6 郑富增;;磁共振成像图像的质量控制探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飞;;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表现特点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范六一;;山东省医用磁共振成像性能指标调查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肖艳;张晓莺;何瑛;韩玺河;郭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董莉;张兆琪;曾文;王永梅;晏子旭;郭淼;;应用磁共振成像研究On-X瓣的血流动力学性能[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冬;玻璃纤维用于医学磁共振成像[N];中国建材报;2010年
2 刘言成;磁共振成像联合动态检查临床效果显著[N];科技日报;2009年
3 纪准培;磁共振成像是怎么回事[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磁共振成像(二)[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5 驻京记者 贾岩;GE将与梅奥诊所共造脑专用磁共振成像平台[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潘治;磁共振成像可早期诊断AD[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朱广菁;磁共振成像四获诺奖堪称创新典范(下)[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何洋;什么是磁共振成像[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9 连晓晖 袁志国;磁共振成像有望用于检测人类脑部疾病[N];医药经济报;2004年
10 任晓辉;骨髓磁共振成像可评估白血病[N];健康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希杰;兔VX2肝癌模型动态量化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2 冯锡钢;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3 顾倩;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磁共振信号测试[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赖灿;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6年
5 方可;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MEMRI)技术及其在研究大鼠嗅觉和脑缺血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6 袁飞;皮层下血管性痴呆的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与脑磁共振扩散张量和定量磁化传递成像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吴祥;信息整合的脑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曾庆师;MR波谱及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D];山东大学;2007年
9 程细高;SPIO标记BMSCs治疗股骨头坏死及其活体MR示踪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杨长伟;人工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运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2 侯刚;急性心肌梗塞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3 叶泳松;食管癌的MRI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陈娟;眼眶病常见MRI征象及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李蒙;脊椎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6 范智斌;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及临床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王慧燕;卵巢囊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8 李玲;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硬化的应用价值[D];吉林大学;2008年
9 方挺松;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磁共振在骨髓成像中的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10 孟延锋;弥散系数定量分析在脑肿瘤磁共振诊断中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22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22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