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导向冷冻消融猪肾脏的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22:56
【摘要】:目的 观察开放性磁共振导向氩氦靶向冷冻消融正常小型实验猪肾脏后不同时间点的影像学、病理及超微组织结构改变,定量测定术后不同时期尿中红细胞数,评价冷冻消融对猪肾实质、肾脏微循环、集合系统的影响,为临床冷冻消融肾脏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8头五指山小型实验猪,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6头,全麻状态下0.23T开放式常导MR扫描仪(Marconi, Philips)及ipath200光学导航系统导引下,采用1.47mm超细氩氦冷冻探针靶向植入邻近集合系统边缘肾实质内,扫描确定穿刺位置理想后,开启CRYO-HITTM (Israel,Galil Medical Ltd)磁共振兼容性氩氦冷冻消融装置,100%氩气输出,压力保持3600Kpa冷冻12分钟;2500Kpa氦气缓慢间隔复温3次,每次1分钟,共冷冻/复温两个循环;对照组2头,仅行MR导向下超细氩氦冷冻探针穿刺,未行冷冻消融术,术后处死取肾脏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并与实验组冷冻消融后肾组织光镜及电镜表现对照。术中选择FSE、CBASS序列横、矢状位扫描,动态监测冰球形成情况及靶点周围组织改变。术后观察:(1)实验猪的一般情况;(2)术后1d、14d、30d分别行1.5T高场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冷冻消融区域及周围组织信号变化;(3)各期均处死两头实验猪,开腹取出冷冻的肾脏组织行大体标本、病理及超微组织结构对照分析。氩氦冷冻消融术前及术后1d、7d、14d、30d分别定量测定尿中红细胞数。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前后对照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值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取α=0.05,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实验猪均穿刺至靶点并冷冻消融成功。 1.术中动态磁共振表现:氩氦靶向冷冻消融过程中,动态监测冰球体积逐渐增大,冷冻10分钟时,冰球体积最大并大部分位于靶区组织内,最大截面积约2.9cm×3.8cm, FSE、CBASS序列中均显示为椭圆形极低信号。 2.冷冻消融术后大体观察:所有实验动物对冷冻消融术耐受性好,均存活至病理检查之前,无感染。全麻术后2小时左右完全清醒并开始进食,饮食、活动度较术前略差,术后第2天恢复正常。术前、术后所有实验动物体重无明显变化。定量测定尿中红细胞数示术后第1天数目增多,7天后逐渐恢复正常。 3.术后不同时期影像学表现:术后1天1.5TMR扫描显示靶区组织T1WI、 T2WI均呈低信号伴周围不连续的斑片状高信号出血带,周围可见水肿信号。注入GD-DTPA后,冷冻中心无明显强化,周边见均匀强化环。随着时间延长,术后14天时,冷冻区域中心无强化,周边可见轻度强化。术后30天消融区域周围出血及水肿消失,周边轻度强化区域相较术后14天时范围减少。 4.氩氦冷冻消融术后靶区肾组织病理及超微组织结构改变:病理及超微组织结构对照术后1天可见界限清楚的暗红色早期凝固性坏死和广泛性血管充血区,电镜可见细胞死亡;2周损伤区域变白,肾盏肾盂尿道上皮粘蛋白变性;1月慢性损伤灶完全坏死伴中心瘢痕形成,慢性炎细胞浸润。 结论 1.术中磁共振能够真实反映氩氦冷冻消融术中冰球的形成情况及对靶区肾脏组织、周围肾盂集合系统的影响程度。 2.1.5T高场磁共振可以有效评估冷冻消融术后肾脏组织的修复过程。 3.氩氦冷冻消融术后靶向消融区坏死肾组织可吸收,周围组织增生,1月后疤痕修复,无集合系统损伤,无明显血尿、肾瘘等严重并发症,说明MR导向氩氦冷冻消融术对于小肾癌和/或累及集合系统的肾脏组织病变安全可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445.2
本文编号:2646268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德福,刘东;国内外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4年10期
2 靳洪涛;凡春荣;李慧;李晋;李吉涛;王学锋;冯书堂;王爱平;;实验用五指山小型猪正常生理值测定[J];实验动物科学;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646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4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