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在药物流产不全诊断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5-08 14:42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及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技术)定性及定量分析在药物流产不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32例药物流产后阴道持续出血时间大于14天,常规超声检查宫腔内有异常回声的患者。检测尿HCG及血β-HCG后,采用新型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及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技术)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区造影剂灌注过程及造影声像图特点,并用QontraXt超声造影剂多参数定量分析软件,对扫描结果中的感兴趣区域进行分析,得到各感兴趣区的时间强度曲线及曲线的四个参数,即峰值强度(Peak)、到达峰值时间(TP)、曲线尖度(Sharpness)及曲线下面积(AUC)。所有患者造影后即行清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查。按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残留组和非残留组,探讨药物流产不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的表现和规律。并与实验室检查和普通超声检查进行比较,结合临床评价超声造影检查在药物流产不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超声造影时残留组病例可见宫腔内局灶性造影剂灌注丰富,回声高于肌层。非残留组部分病例可见宫腔内局灶性造影剂灌注,回声强度与肌层相近;部分病例仅见肌层及内膜缓慢均匀增强。 残留组病灶部位的Peak值(51.368)、AUC值(2.318)明显高于非残留组(36.700)(1.77)(P<0.05)。而两组间病灶部位的TP、Sharpne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残留组病灶附着部位肌层Peak值(43.1)、AUC值(1.368)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肌层Peak值(29.164)、AUC值(1.059)(P<0.01),而非残留组病灶附着部位肌层与对侧正常肌层比较四个参数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Peak值作ROC曲线,取46为截断值,其诊断残留的灵敏度90.91%、特异度90%。将其与HCG和超声PWD检测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残留的真实性(灵敏度95.45%、特异度90%)。 结论:超声造影能更清晰的显示残留病灶的大小、形态及确切的附着部位、基底部血供情况。在临床血、尿HCG和超声PWD检测初步诊断的基础上,进一步行超声造影定量检查,对药物流产不全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图文】:

ROC曲线,ROC曲线


复旦大学硕长学位论文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药物流产不全诊断表n超声造影定性检查残留病灶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超声造影定性检查病理确诊合计残留非残留阳性22527阴性055合计2210325、超声造影定量检测残留病灶的灵敏度及特异度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eeeiveroperatoreharaeteristieeurve,ROC曲线根据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中残留组与非残留组病灶区具有统计学差异数值Peak和AUC,作出ROC曲线(图2)。可见Peak值的曲线位于A曲线的左上方。选取Peak值作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的参数值。ROCCUrVe

灵敏度,病理,病例,诊断试验


由图3较高灵敏度图3各种超声检查诊断残留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比较可见:在各种超声检查诊断残留病灶中,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同时具有(90.91%)和特异度(90%)。五.超声造影与其他诊断试验的联合应用1、血、尿HCG和PWD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将HCG检查(尿HCG检查阳性揭马阳性且血B一HCG值的 )150mIU/ml)定义为HCG检查阳性;PDW检查中犯值)0.6定义为PDW检查阳性。两项试验结果均阳性的病例共16例,病理结果均提示为残留,符合率为100%。两项试验结果均阴性的病例共7例,病理结果除1例为残留外,,其余6例均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445.1;R169.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志琴;龙卉;;无痛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5期

2 高国卿;李文秀;安力春;吕发勤;;良性胰岛素瘤超声造影特征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1年07期

3 王娟;;哺乳期瘢痕子宫孕妇药物流产145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1年25期

4 华平;;药流前后需做特别检查吗[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1年07期

5 宋军玲;;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的效果比较[J];青岛医药卫生;2011年03期

6 岳福华;;80例药物流产患者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4期

7 胡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终止10-16周妊娠临床比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戴晓莉;;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药物流产中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07期

9 蔡杰;;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10~16周妊娠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2期

10 李小平;;妊娠药物流产5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静;李颖如;张家敏;蒋晓春;苏金媚;章建全;;双重超声造影在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应用[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许萍;王怡;富丽娜;汪晓虹;;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中的初步评价[A];第二届长三角超声医学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项东英;何文;宁彬;张红霞;;肺癌超声造影的临床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4 司芩;吕效平;穆红艳;钱晓莉;仝威;黄声稀;;脉冲反向谐波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占位病变的临床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5 王文平;魏瑞雪;丁红;黄备建;李超伦;毛枫;季正标;;复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郑志强;杨勇明;黄品同;黄福光;赵雅萍;游涛;俞耀军;卢明东;赵智林;张毅;孙维建;胡经纬;王奕庚;;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A];2007年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温州医学会肿瘤分会第四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王莎莎;李叶阔;朱贤胜;程琦;贺东莲;;超声造影在颅内肿瘤术中的临床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兴升;王志刚;杨春江;张群霞;冉海涛;景香香;李攀;;一种载基因脂质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特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9 林礼务;薛恩生;陈志奎;蔡敏娴;俞丽云;;一种PLGA-PEG-PLGA共聚物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内外显影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朱翠林;;药物流产2500例的疗效观察[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奇云;药物流产有致命危险[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叶依;药物流产:危险的5%![N];健康时报;2004年

3 江苏 主任医师 王忠民;药物流产也要兴利除弊[N];家庭医生报;2005年

4 刘正英;人流过多后不宜药物流产[N];民族医药报;2004年

5 ;药物流产不宜多做[N];科技日报;2001年

6 张锦秀 (妇产科医生);药物流产:警惕流不走的烦恼[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刘正英;人工流产过多不宜药物流产[N];民族医药报;2001年

8 蒋肖男;药物流产谨防意外[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蒋肖男;药流不能悄悄地流[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 蒋肖男;药物人流莫乱来[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占文;新型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性能与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余进洪;靶向纳米脂质超声造影剂评价肝脏储备功能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李奥;多功能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显像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4 高峰;超声分子影像显像胰岛移植IBMIR[D];中南大学;2010年

5 于铭;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JD-95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邱媛媛;超声联合微泡促进基因转染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董怡;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评价肾功能状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郭盛磊;喜树碱衍生物CZ48高分子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赵玉英;新型聚内酯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10 刘平;经颅脑超声造影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_g;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及定量分析在药物流产不全诊断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杨莉;新型超声造影剂—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剂的制备与药物动力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2年

3 张艳;超声造影诊断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4 杜彩云;超声造影剂—充气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表征[D];延边大学;2008年

5 徐海珊;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螺旋CT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张亚萍;载血卟啉PLGA超声造影剂的优化制备及其治疗小鼠肝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郭晓枫;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对比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8 黄敏;超声造影与增强CT鉴别肝内局灶性病变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陈雪梅;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的高频超声改变与RF(类风湿因子)、CRP(C反应蛋白)、ESR(血沉)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费翔;超声造影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54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54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e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