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静脉声学造影评价正常肝脏血流灌注及对早期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04:04
【摘要】: 背景: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一个中间环节,也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以逆转这一病变过程,相反若不能得到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转为不可逆过程。一直以来,超声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多依靠二维指标的改变,但能确诊时多已是中晚期肝纤维化甚或是肝硬化。部分作者提出了肝静脉内多普勒超声流速曲线波形的改变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但目前未能达到统一的认识。近年来,新型声学造影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肝脏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但目前在肝脏声学造影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肝脏肿瘤,鉴于肝实质发生弥漫性病变后,肝内的血液动力学亦发生相应的改变,而新型声学造影剂为超声检测肝内的血液循环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血液循环示踪剂,国外有学者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患者进行了肝脏声学造影的初步研究,认为肝静脉内造影剂通过时间的变化可能是诊断肝纤维化的一项敏感指标。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少:肝静脉内造影剂通过时间是否可以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一项敏感指标,有待进一步证实;影响肝静脉内造影剂通过时间的因素;准确判断肝静脉内造影剂通过时间的方法学等均有待于探索。 目的: 使用自制的白蛋白氟碳声学造影剂,对正常兔和肝纤维化模型兔进行肝脏声学造影,探讨声学造影评价正常肝血流灌注及对早期肝纤维化诊断的可行性,并探讨肝静脉多普勒超声流速曲线波形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 研究对象为10只正常家兔和20只肝纤维化模型兔(为保证模型成功,分别用两种方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①10只兔用浓度为1.2mg/mL的硫代乙酰胺为唯一饮用水加普通饲料喂食;②10只兔喂食20%高脂饮食辅以口服已烯雌酚片10mg/次×2次/周)。 应用经耳缘静脉声学造影(ICU)、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评价正常兔肝实质血流灌注。采集造影前和造影后前1分钟内的声学密度(AD)图像,事后调出图像,对比造影前、后肝脏二维超声图像AD值的变化,测量指标:肝实质的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和平均通过时间(MTT)、降半时间(HT)以比较造影对二维灰阶显像的增强效果。 研究不同剂量超声造影剂对肝静脉内造影剂通过时间的影响,观察指标:校正后 WP=9 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达峰值时间、造影剂从肝静脉内消失时间。 观察造影剂在正常兔和肝纤维化模型兔肝静脉内通过时间的情况。在建立模型前及建立模型中第8周、第12周、第16周时分别经静脉声学造影,观察指标:肝动脉、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肝静脉内造影剂达峰值时间;校正后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达峰值时间(以肝动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为基础值,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达峰值时间减去基础值,得到校正后肝静脉内造影剂出现时间、达峰值时间),比较模型建立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情况。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动态观察肝静脉流速曲线波形变化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并分别在建立模型前、建立模型中第8周、12周、16周时进行肝组织穿剌活检,了解肝组织病理改变情况。 实验结果计量指标均采用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指标进行χ2检验。 对肝纤维化模型肝脏进行血管系统灌注及铸型,了解有无可见的肝动-静脉短路及肝静脉-门静脉短路存在。 结果: 1. 两种方法建立的肝纤维化模型实验兔在第8周时肝组织出现肝细胞气球样变、汇管区炎症、部分实验兔轻度纤维组织沉积;12周时部分实验兔出现重度气球样变,汇管区纤维组织中到重度沉积,第16周时肝组织内出现早期假小叶形成,肝小叶结构保存,并进行Masson三色染色以进一步证实纤维组织沉积情况。按1995年北京会议及2000年西安会议标准进行肝纤维化程度划分,两种方法均成功建立了肝纤维化模型,并经病理切片判定为1~2级肝纤维化,两组间病理改变程度无差异。 2. 正常肝脏造影后声学密度定量参数峰值时间(PI)、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加,而平均渡越时间(MTT)、降半时间(HT)明显降低。 3. 造影剂剂量在0.005mL/3彙
本文编号:2677120
本文编号:2677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7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