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常规MRI、DWI及MRS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检测和预后评价中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14:37
【摘要】: 目的根据患儿的盖泽尔智力评估的随访结果和同期的CT资料,评价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和氢质子磁共振频谱(~1H~-MRS)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和预后评估的价值。对比CT和MR成像,评价CT和MR在早期诊断足月新生儿HIE中的优越性。 材料和方法对38例有围产期窒息史、临床诊断为HIE的足月新生儿进行头部常规CT检查的同时进行MRI常规检查和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MR频谱检测;对其中32例进行6个月的临床追踪随访,临床疑为轻度11例,中度15例,重度6例,,随访时间为出生6个月后。采用盖泽尔智能发育诊断法对患儿进行智力发育状态评估。对照组为同期15例足月新生儿,无围产期窒息史,无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扫描设备和参数:采用GE Signa Hi-Speed 1.5 T的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常规MRI采用T1-Flair、T2-FRFSE序列,DWI采用SE-EPI序列,~1H-MRS则采用PRESS序列进行扫描。图像及数据分析:观察各组DWI图像变化并与常规MRI进行比较。对内囊后肢、放射冠、额叶深部白质和丘脑等12个区域进行平均ADC值定量测量,并进行组间比较。1H-MRS在左侧基底节和丘脑区进行NAA、Lac、Cho和Cr等各个代谢物测定。CT扫描采用Philips Tomoscan AV螺旋CT扫描机,观察部位包括皮层及皮层下白质、深部脑白质、基底节及丘脑等,统计病变所累计的脑叶数。统计分析用SSPSS 10.0软件进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DWI在深部脑白质病变的检测较常规MRI及CT敏感,但对皮层下病变敏感度不如常规MRI,对新鲜的小片出血性病变的敏感度不及CT和常规MRI。DWI所见内囊后肢高信号区或一个或一个以上脑叶内大片状高信号区或基底节区和丘脑内的高信号区均遗留后遗症。放射冠、内囊后肢、大脑脚、丘脑及豆状壳等区域ADC值的下降有助于HIE的早期诊断,与预后相关。而内囊前肢、顶叶白质、顶叶灰质、额叶灰质、小脑等ADC值的改变与预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内囊后肢及大脑脚ADC值在无伴肢体症状组与伴肢体症状组间均有显著差异。预后差组NAA/Cr与对照组、预后良好组及预后较差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差组NAA/Cho与对照组及预后良好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ho/Cr与Lac/Cr的改变与预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病例各组Lac出现情况在预后良好组与遗留后遗症组间存在差异。 结论在HIE脑损伤的检测及预后评估方面,CT与常规MRI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别。DWI及其ADC值可较早期敏感反映HIBD和作出预测,放射冠及内囊后肢的ADC值能对HIBD预后作出较客观的评估,而内囊后肢及大脑脚ADC值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可作出较好的预测。NAA/Cr、NAA/Cho对HIE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能力,Lac的出现提示遗留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大。DWI及其ADC值定量测量和与1H-MRS相结合能够对HIE的预后作出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估,放射冠、内囊后肢、大脑脚ADC值和NAA、Lac在预后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们的预测能力仍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探讨。
【图文】:

对照组,头颅,新生儿


龄对照组新生儿头颅C下和MRI表现

患儿,头颅,预后良好


6d龄预后良好组患儿头颅MR及C丁表现
【学位授予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芳;李思涛;郝虎;肖昕;;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分度在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程度中的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12期

2 ;《轻松学习磁共振成像100问》已出版[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年03期

3 ;《轻松学习磁共振成像100问》已出版[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4 胡跃春;曾秋华;刘晓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J];罕少疾病杂志;2011年03期

5 李光宇;彭汉华;;22例子宫肌瘤的低场MRI表现及诊断分析[J];北方药学;2011年05期

6 夏晓萍;戚乐;叶文琦;蒋妙;刘妙娥;钟秋媛;丁建平;;椎间盘的磁共振研究进展[J];健康研究;2011年03期

7 张瑾;欧阳汉;陈雁;戴景蕊;周纯武;;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5期

8 杨贵将;刘智明;刘晓华;;巨大卵巢甲状腺肿并囊性变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08期

9 白光辉;江心;邹爱国;严志汉;张弦;虞志康;;磁共振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年07期

10 靳二虎;;《人体磁共振成像解剖变异》已出版[J];磁共振成像;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明国;;医学图像配准的研究进展[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蒋学祥;王霄英;;磁共振功能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A];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袁振国;杨贞振;史浩;;主动脉夹层的磁共振诊断价值[A];庆祝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学术论文专刊[C];2005年

4 郑富增;;磁共振成像图像的质量控制探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飞;;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表现特点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范六一;;山东省医用磁共振成像性能指标调查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肖艳;张晓莺;何瑛;韩玺河;郭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与磁共振成像分型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董莉;张兆琪;曾文;王永梅;晏子旭;郭淼;;应用磁共振成像研究On-X瓣的血流动力学性能[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9 郭献日;;胸部磁共振成像在放疗中的价值[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曹建书;李振平;刘树伟;于台飞;丁娟;;成人大脑沟、回在矢状断面上的定位[A];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冬;玻璃纤维用于医学磁共振成像[N];中国建材报;2010年

2 刘言成;磁共振成像联合动态检查临床效果显著[N];科技日报;2009年

3 纪准培;磁共振成像是怎么回事[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磁共振成像(二)[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5 驻京记者 贾岩;GE将与梅奥诊所共造脑专用磁共振成像平台[N];医药经济报;2011年

6 潘治;磁共振成像可早期诊断AD[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朱广菁;磁共振成像四获诺奖堪称创新典范(下)[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何洋;什么是磁共振成像[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9 连晓晖 袁志国;磁共振成像有望用于检测人类脑部疾病[N];医药经济报;2004年

10 任晓辉;骨髓磁共振成像可评估白血病[N];健康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希杰;兔VX2肝癌模型动态量化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2 冯锡钢;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3 顾倩;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磁共振信号测试[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赖灿;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6年

5 方可;锰离子增强磁共振成像(MEMRI)技术及其在研究大鼠嗅觉和脑缺血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6 袁飞;皮层下血管性痴呆的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与脑磁共振扩散张量和定量磁化传递成像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7 吴祥;信息整合的脑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曾庆师;MR波谱及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D];山东大学;2007年

9 程细高;SPIO标记BMSCs治疗股骨头坏死及其活体MR示踪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10 杨长伟;人工腰椎间盘磁共振成像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泳松;食管癌的MRI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陈娟;眼眶病常见MRI征象及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3 李蒙;脊椎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范智斌;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及临床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5 王慧燕;卵巢囊性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6 李玲;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硬化的应用价值[D];吉林大学;2008年

7 方挺松;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增强磁共振在骨髓成像中的应用[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8 孟延锋;弥散系数定量分析在脑肿瘤磁共振诊断中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5年

9 张建新;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手、腕部关节的MRI诊断价值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10 杨欣;164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01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01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b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