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6 11:08
【摘要】: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 ET)技术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双侧颈动脉弹性相关参数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及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联性。 材料与方法:收集经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CT)检查确诊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92例,本研究将选中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下述三个方面进行分组研究,来探讨颈动脉弹性相关参数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及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第一个方面:根据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健康人群组,健康人群组所用正常值为《国人动脉弹性正常值手册》中的正常值;第二个方面:缺血性脑卒中组再根据脑动脉狭窄率分成2组,第Ⅰ组(脑动脉轻度狭窄组);第Ⅱ组(脑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第三个方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数聚集程度分成2组,第Ⅰ组(≤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组);第Ⅱ组(≥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组)。超声采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实时显示管径变化曲线,自动计算多项血管弹性指标,测定双侧颈动脉弹性相关参数:僵硬度(β)、弹性模量(Eρ)和顺应性(AC),其中弹性模量(Eρ)=(收缩压 舒张压)/[(收缩期血管内径 舒张期血管内径)/舒张期血管内径];僵硬度(β)= In (收缩压/舒张压)/ (收缩期血管内径 舒张期血管内径)/舒张期血管内径];顺应性(AC)=π(收缩期血管内径×收缩期血管内径-舒张期血管内径×舒张期血管内径)/[4 (收缩期血管内径 舒张期血管内径)]。入院后经病人同意行头颅CT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脑动脉狭窄情况,根据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级:轻度狭窄(狭窄率1%~49% )、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狭窄率70%~100%)。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详细记录有无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病史、心脏病史等一般情况,空腹采取静脉血收集血糖、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组样本和正常值均数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样本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单组样本和正常值均数的单样本t检验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健康人群组相比较,前者颈动脉僵硬度(β),颈动脉弹性模量(Eρ)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顺应性(AC)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较正常人下降。②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脑动脉中重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相比较,前者颈动脉僵硬度(β)和颈动脉弹性模量(Eρ)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顺应性(AC)下降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下降趋势,提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可以反映脑动脉硬化程度。③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数目组和具有单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组相比较,前者颈动脉僵硬度(β)和颈动脉弹性模量(Eρ)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顺应性(AC)下降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下降趋势,提示心血管危险因素可明显影响颈动脉硬化程度。左右侧颈动脉各弹性指标结果显示左右无差异。 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是评价血管弹性的一项新的技术,通过测量颈动脉弹性相关参数可以反映颈动脉弹性,通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颈动脉僵硬度(β),颈动脉弹性模量(Eρ)及颈动脉顺应性(AC)和《国人动脉弹性正常值手册》所用正常数值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弹性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同时通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轻度脑动脉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比较我们发现,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越高,颈动脉弹性越差。而通过多心血管危险因素组和单心血管危险因素组缺血性脑卒中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大血管危险因素增多,颈动脉弹性降低。所以通过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颈动脉弹性可以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起到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445.1;R743.3
本文编号:2715967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445.1;R74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丽清;宋少英;楚卡琳;张萍;薛嫱;;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2008年02期
2 廖杨,罗开良;动脉僵硬度的研究及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5年08期
3 胥玉武;汤洪源;张玲;许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3期
4 张志勉;杨晓云;梁济乐;代军;高西美;;大动脉僵硬度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1期
5 石存芳;;缺血性脑卒中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13期
6 杨文,王浩,刘志发;人体血管脉压差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及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1期
7 杨建;潘戈英;徐元杰;吴莺莺;关泉峰;白伟民;;动脉僵硬度指数与脑梗死关系的探讨[J];新疆医学;2006年04期
8 方宏,冯义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常见心血管疾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1年01期
9 涂昌,陶军,杨震,王妍,徐明国,王洁梅;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与监测[J];新医学;2005年02期
10 孙金明,胡壮丽,郑华英,钱家庆;动态观察实验性高脂血症对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含量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DDPH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年06期
本文编号:2715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1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