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N分期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23:15
【摘要】:第一部分:胃区域淋巴结磁共振扩散成像的b值优化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胃区域淋巴结不同b值强度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胃区域淋巴结显示效果进行比较,选出适用于胃癌N分期评估的最佳b值,并比较不同b值条件下测量者间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65岁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应用体部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行常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平扫及DWI扫描。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single shot spin echo echo planar imaging, SS SE-EPI)加空间并行采集敏感性编码技术(array spatial sensitivity encoding technique, AS SET),双b值成像,b值分别取0与50、400、600、800、1000、1200、1500s/mm2。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淋巴结位置、长径、短径、边界清晰度、淋巴结DWI信号强度及邻近脂肪信号强度、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及噪声标准差进行分析,其中淋巴结及邻近脂肪DWI信号强度、淋巴结ADC值由两名医师独立测量并分别记录,同时计算淋巴结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b值组间胃区域淋巴结边界清晰度、SNR、CNR及ADC平均值。采用配对t检验及Bland-Altman法对总体和不同b值组内观察者间的SI淋巴结及ADC值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共64枚淋巴结纳入淋巴结定量统计分析。不同b值组间淋巴结边界清晰度、SNR、CNR及ADC平均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b1000s/mm2序列淋巴结边界清晰度评分高于b≥1000s/mm2, b=600s/mm2组边界清晰度评分最高。SNR、CNR及ADC均随b值增高而逐渐降低。总体上两名观察者的SI淋巴结及ADC值测量结果不存在差异性,p0.05,仅在b=1200、1500s/mm2组的SI淋巴结及b=1500s/nun2组的ADC值测量上出现了观察者间的不一致。Bland-Altman图显示SI淋巴结和ADC值的差异均值及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1.8(15.8,-19.3),-0.1×10-4(2.3X10-4,-2.4×10-4) mm2/s。结论:在兼顾ADC值测量准确性及DWI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推荐采用b=600、800s/mm2DWI序列进行胃区域淋巴结的研究。第二部分:正常人群胃区域淋巴结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目的:比较DWI图像上不同年龄组间及不同区域组间胃淋巴结数量、大小、形态、信号强度及ADC值是否存在差异,建立正常胃区域淋巴结DWI指标基线。方法:选择20—65岁健康志愿者60例,按20—40岁、40—65岁分组。采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应用体部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行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DWI采用SSSE-EPI加ASSET技术,双b值成像,b值分别取0与800s/mm2。由2名MRI放射诊断医师对长径≥5mm的14组胃区域淋巴结长径、短径、淋巴结DWI信号强度及邻近脂肪信号强度、淋巴结ADC值及噪声标准差进行测量,并计算淋巴结SNR、CNR值。不同年龄组间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整体样本及不同年龄组内各区域组淋巴结短径、短/长径比值、SNR、CNR、ADC值比较均采用方差分析。结果:20-40年龄组各区域淋巴结组间短径及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0.004。在20-40年龄组中,7、8、12组淋巴结短径高于4组各亚组淋巴结,特别是第8组。4d组ADC值明显高于4sa、4sb、10组。40-65岁年龄组短径、SNR及CNR在各区域淋巴结组间存在差异。在40-65年龄组中,8组短径明显大于2、4d、9-11组;2组SNR、CNR明显低于其余各组,而9组恰恰相反。20-40岁组胃区域淋巴结短/长径比值小于40-65岁组(p=0.018),且ADC值大于40-65岁组(p=0.019),而淋巴结短径、SNR及CNR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整体样本,短径、SNR及CNR在各区域淋巴结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0.003、0.003)。结论:本研究建立了b=800s/mm2 DWI图像上正常人群胃区域淋巴结各观察指标的基线标准,以此为参照有望提高DWI对胃癌N分期的诊断准确性。第三部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区域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评估DWI在胃癌区域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能力,并与形态学指标诊断能力进行比较。方法:27例患者行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增强扫描、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并行D2淋巴结清扫术。DWI成像b值分别取0,600s/mm2,及0,800s/mm2。DWI图像上短径≥5mm淋巴结与病理标本严格一对一匹配。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和DWI的胃癌区域淋巴结检出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良恶性淋巴结组间各观察指标差异性进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整体样本及区域分组样本中包括ADC值在内的各观察指标对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能力。同时利用FC 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最具价值的联合诊断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区域组间良恶性淋巴结各观察指标差异性进行分析,同时对正常人群、胃癌良性组及转移组间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194枚DWI—标本匹配淋巴结纳入分析,CT检出率为34.3%,DWI检出率64.1%。良恶性淋巴结组间强化形式及短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0.000。b=600,800s/mm2图像上转移淋巴结SNR均大于良性淋巴结,分别为80.20 vs.59.15、63.46 vs.52.18, ADC值(×10-3mm2/s)与此相反,分别为1.058 vs.1.290、 0.992 vs.1.300。胃癌转移组短径大于正常人群组及胃癌良性组,三组ADC值呈递减趋势,即正常人群组胃癌良性组胃癌转移组。ROC曲线分析显示各指标中边界、强化形式、短/长径比值及SNR对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能力低,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0.7。 b=800s/mm2时ADC值的AUC=0.849,以1.1×10-3mm2/s为截点,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1.7%、72.4%。短径的AUC=0.735,以5.05mm为截点,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4.8%、71.5%。联合独立预测因子短径及ADC值,AUC可达0.925,以0.3745为截点,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7.32%、85.37%。良性淋巴结短径及ADC值在各区域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9、0.000,而转移淋巴结各指标在不同区域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除1、3组外,各区域组短径AUC均0.7,8组短径截点最大(7.6mm),1组最小(3.8mm);除11组外,各区域组ADC值AUC均0.7,11组ADC值截点最小(0.965×10-3mm2/s),2组最大(1.290×10-3mm2/s)。结论:ADC值能有效鉴别良恶性胃癌区域淋巴结,与短径结合的联合诊断指标能更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为临床胃癌术前评估提供更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2;R735.2
【图文】:

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正态,清晰度


对淋己结边界清晰度、SNR、DNR、ADC平均值、ADCl及ADC2进行正态逡逑分布检验,仅边界清晰度符合正态分布,其余各指标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逡逑布,偏度、峰度值及Q-Q图见表1.2,图1.1。逡逑巧逡逑

可重复性,观察者,信号强度,图像


b.逦ADC值逡逑b.邋ADC邋value逡逑图1.5邋DWI图银SI化*及ADC值观察者间可重复性分析逡逑Figure邋1.5邋Inter-observer邋reproducibility邋of邋SIlns邋and邋ADC邋value邋in邋DWI逡逑注:SI*己*一DWI图像淋己结信号巧度;SI化al—观察者1所测DWI图像妹巴结信号强度;SI*己a2—观察者2所逡逑n,DWI图像淋芭结信号强度;ADC1—现察者1所别淋已结ADC值;ADC2—观察者2巧测淋扛结ADC值。逡逑SIlns一signal邋intensity邋of邋lymph邋node邋in邋di化ision邋weighted邋image.邋SlLNsl^the邋signal邋intensity邋of邋lymph邋node逡逑measured邋by邋observer邋1邋in邋DWI.邋SIlns2—the邋signal邋intensit>邋of邋lymph邋node邋measured邋by邋observer邋2邋in邋DWI.逡逑ADC邋I—Uie邋ADC邋value邋oHymph邋node邋measured邋by邋observer邋1.邋ADC2_the邋ADC邋value邋of邋lymph邋node邋measured邋by逡逑observer邋2.逡逑29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莹;;MR扩散加权成像评估肺内病灶作用的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年03期

2 韩晶;沈文荣;刘念龙;;MR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范围确定中的价值[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1年04期

3 李又成;颅内非缺血性病变的MR扩散加权成像[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3期

4 夏爽;扩散加权成像在部分颅内病变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5期

5 杨波,全显跃;MR扩散加权成像在上腹部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4年06期

6 徐全刚,吴卫平,黄德晖,张家堂,郎森阳,蒲传强;MR扩散加权成像对Creutzfeldt-Jakob病的诊断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06期

7 王晓明,陈丽英,林楠,郭启勇;用MR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年01期

8 金琴娣,居胜红,孟爱芳,张琳琴;扩散加权成像对癫痫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学;2005年02期

9 武志峰;周翔平;刘荣波;朱捷;;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黄文才;韩飞;田世俊;李国雄;;MR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长连;袁述文;谭利华;白末了;贺忠;杜万萍;司徒卫军;;颅内血肿的扩散加权成像[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王丹;佟金龙;申宝忠;刘放;王凯;刘芳;;正常人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爱莲;程流泉;张静;杨娜;刘梦起;;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吕颖;毛传万;白光辉;蔡志胜;;低b值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沈艳;李明华;姚伟武;杨世埙;李文彬;;MR扩散加权成像在椎体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王嵩;张世界;;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7 王嵩;闫明勤;张世界;王夕富;马海峰;李琼;;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8 王海屹;王佳;王新坤;叶慧义;;肾脏不同扩散加权成像方法对比研究:表观弥散系数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柳健;丁耀军;李剑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王丹;刘放;佟金龙;王凯;刘芳;许秀安;;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3D ASL灌注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肿瘤诊断和分级中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陆志华;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毛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N分期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陈爱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5 李延军;胰腺癌扩散加权成像与在体磁共振质子波谱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徐亮;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陈世林;肝非高斯扩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8 张妍;MR扩散加权成像在进展期胃癌疗效预测与评价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9 郭卫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评价肝细胞癌组织分化程度的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史丽静;CT、MR多种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的比较和综合应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鸿杰;肝叶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评价乙肝源性肝硬化严重程度[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王金良;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食管鳞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评估价值[D];川北医学院;2015年

3 张静;基于IVIM模型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肝功能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谢媛;移植肾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扩散峰度成像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张繁;3.0T扩散加权成像对兔大腿VX2肿瘤生长的动态监测及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评估[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6 陈波;基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正常子宫肌层的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刘亚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TACE治疗肝癌后早期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陈敏;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龚彤;正常骨髓及AL骨髓浸润的IVIM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10 阎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对乳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4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734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3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