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肝损害的CT灌注研究
本文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肝损害的CT灌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肝损害 CT灌注 血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运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技术分析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肝脏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分析新辅助化疗周期对肝脏灌注参数变化的影响及肝脏灌注参数变化特点,对该疾病的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提出可靠影像学依据。实验方法:本研究纳入60例乳腺癌患者为实验组,另纳入12例阴性对照组。对比分析实验组(接受新辅助化疗1疗程和2疗程)与阴性对照组的CT灌注参数,包括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肝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surface area product,PS)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实验组按照新辅助化疗周期进行分组,分析化疗疗程周期对肝脏灌注参数的影响及变化特征,并分析实验组CT灌注参数、治疗周期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ALT)之间的关系,研究其相关性。实验结果:1.参考器官TDC曲线分析得出对照组TTP值早于疗程1组及疗程2组;△PV值对照组高于实验组;2.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HPI、PS和MTT灌注参数分析P值均大于0.05,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中新辅助化疗2疗程患者HPI(29.87%±6.07%)、MTT(26.32±5.53s)较新辅助化疗1疗程患者(26.53%±4.65%,21.68±5.78s)及阴性对照组(25.46%±7.56%,19.78±5.25s)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疗程1、2组PS值与对照组比较,P大于0.05,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4.灌注参数PVP值随化疗疗程增加呈下降趋势,对照组、疗程1组、疗程2组PVP值对照分析,经检验得出t=4.58,P=0.01,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认为PVP值对评价化疗后肝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5.实验组中药物性肝脂肪变性患者组其HPI(31.58%±7.05%)较非肝脂肪变性患者组(25.67%±4.32%)及阴性对照组(26.58%±7.23%)升高,P值均小于0.05。6.实验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周期与HPI、MTT具有显著相关性。rHPI=0.30,rMTT=0.40,P值均小于0.01。结论:CTPI在本研究中用来全面评价肝脏的血流灌注情况及对化疗后肝损害的治疗疗效检测。CTPI参数HPI、MTT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与肝损害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一定关联。灌注指标PVP对肝损害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对化疗疗程致肝损害程度的评价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关键词】: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肝损害 CT灌注 血流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9;R730.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前言11-13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13-17
- 2.1 临床资料13-14
- 2.1.1 研究对象13
- 2.1.1.1 纳入标准13
- 2.1.1.2 排除标准13
- 2.1.2 伦理13-14
- 2.2 扫描前准备及扫描方法14-15
- 2.2.1 血生化检查14
- 2.2.2 CT平扫14
- 2.2.3 灌注扫描14-15
- 2.3 图像后处理15-16
- 2.4 统计分析16-17
- 第三章 结果17-23
- 3.1 各组间灌注参数的差异17-22
- 3.2 CT灌注参数与疗程周期的相关性22-23
- 第四章 讨论23-31
- 4.1 新辅助化疗后肝损害的疾病现状23
- 4.2 药物对肝细胞的影响23-24
- 4.3 CTPI的机理及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评价24-25
- 4.4 肝损伤致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对CT灌注参数的影响25-26
- 4.5 CT灌注成像在本研究中的应用26-28
- 4.6 CTP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肝损害的临床意义28-29
- 4.7 CT灌注扫描剂量问题29-30
- 4.8 展望30-31
- 第五章 结论31-33
- 参考文献33-39
- 综述 弥漫性肝疾病的CT与MRI研究进展39-57
- 参考文献51-57
- 附录: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57-59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59-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柯君;;什么是新辅助化疗[J];上海医药;2012年08期
2 管卫华,龙英,郁宝铭;新辅助化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1年03期
3 高伟生;梦鹏飞;陈刚;;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2年04期
4 王怀碧;几种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3年05期
5 张学宪,梁庆正,吴晓明;新辅助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62例报告[J];中国肺癌杂志;2003年04期
6 李坚,俞力超,王蓉芳,吴建农,丁明,张德厚;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理改变的作用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肺癌杂志;2003年05期
7 邹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长期效果[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年02期
8 王深明,张国淳,吴惠茜,黄雪玲,朱彩霞;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以及细胞和血管组织学的影响[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3年04期
9 张晓明;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J];实用癌症杂志;2004年03期
10 彭忠民,陈景寒,王潍博,王晓航;新辅助化疗加手术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04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忠民;刘奇;;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顾雅佳;冯晓源;邱龙华;彭卫军;杨文涛;费菲;陈灿敏;唐峰;毛健;邵志敏;;磁共振弥散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初步研究[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蓓;傅健飞;洪中武;;104例局部晚期乳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A];肿瘤化学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4 张秋月;孟化;;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在治疗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中的生存分析[A];第9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5 郑建华;;新辅助化疗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马丁;;宫颈癌新辅助化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唐美洁;;老年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护理与探讨[A];2011年老年护理安全管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8 张文莹;孙晓文;;1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诱发糖尿病的术后护理体会[A];“河南省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及新技术交流”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9 莫庆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100例的观察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彭忠民;刘奇;;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预测[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志平;辅助治疗和新辅助化疗具有重要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宋奇思;治实体瘤先用新辅助化疗[N];健康报;2007年
3 北京同仁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肖晖 李新萍整理;新辅助化疗为乳癌患者赢得手术机会[N];健康报;2009年
4 驻京记者 贾岩;NC动摇NSCLC辅助化疗地位[N];医药经济报;2010年
5 崔大涛;新辅助化疗——重塑乳腺癌治疗模式[N];中国医药报;2004年
6 ;可手术NSCLC的化疗及其争议[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李新萍;新辅助化疗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手术机会[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王杰军 许青;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发展概要[N];科技日报;2001年
9 吴志;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狙击”乳腺癌[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恶性胸膜间皮瘤行胸膜外肺切除术后:可否实施新辅助化疗[N];医药经济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广超;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生物学因子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雄;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预测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帅;加速分割调强适形放疗在鼻咽癌中的临床应用与新辅助化疗的研究及探讨[D];山东大学;2016年
4 朱闻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因素的探索及疗效预测模型的建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汪令成;新辅助化疗对不同分子亚型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预后的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6 陈灿铭;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陈盛;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留肿瘤自噬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D];复旦大学;2012年
8 何海飞;蛋白质指纹图谱在乳腺癌个体化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9 尹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MRI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汪晓红;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雨虹;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自适应放疗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牟怡;ATP-TCA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药物筛选中的应用[D];遵义医学院;2015年
3 刘国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XEC与FEC和TEC方案的疗效及毒性对比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贾巍;乳腺癌ET方案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子生物学指标变化的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桑蝶;Ki67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陈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变化的临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陈航航;FOXP3~+Tregs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预测价值[D];郑州大学;2015年
8 张子敬;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学指标及动态增强核磁共振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9 刘海波;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患者对丙泊酚敏感性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李俊勇;新辅助化疗对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生存影响的Meta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60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76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