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醋酸白试验、病理组织形态学与Ki67和p63表达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结合醋酸白试验、病理组织形态学与Ki67和p63表达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宫颈上皮内瘤变 醋酸白试验 阴道镜 病理组织形态学 Ki67 p63 宫颈上皮内瘤变 免疫组化
【摘要】:第一章 醋酸白试验结合病理组织形态学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临床价值目的:本文通过研究阴道镜下醋酸白试验及病理组织形态学两者的诊断方法,分析其不符合率,从病理组织学层面探讨宫颈筛查中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实施卫生部/中国癌症基金会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门诊病例中存在宫颈病变的妇女患者87例,年龄30~59岁,中位年龄42岁。以上病例均无宫颈急性炎症,避开月经期,无宫颈及子宫相关手术史,无行放、化疗史。为避免出现阅片过程中出现的主观性,由两名经验丰富经过培训的妇科及病理科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医生进行双盲诊断,然后根据病变级别进行分组,即炎症组、CIN Ⅰ级组、CINⅡ级组和CINⅢ级/原位癌组。对以上各组病例先进行醋酸白试验(VIA),初步做出诊断,再行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查,作最后的确诊。分析两种方法分别诊断宫颈病变的不符合率,从病理组织形态学层面探寻误差原因。结果:阴道镜下醋酸白试验诊断出炎症22例,CIN Ⅰ级33例,CINⅡ级26例及CIN Ⅲ级/原位癌6例。病理组织形态学诊断出炎症41例,CINⅠ级25例,CINⅡ级18例及CIN Ⅲ级/原位癌3例。两种检测方法分别在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和CINⅢ级/原位癌组的不符合率分别为46.34%、32.00%、44.44%及50.00%,x2=9.28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醋酸白试验在诊断宫颈病变时易产生较大误差,导致醋酸白试验对宫颈病变的诊断较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查的诊断过重。结论:宫颈上皮内瘤变不同级别的病理形态多样化的表现是导致醋酸白试验(VIA)对宫颈病变的评估结果比病理组织形态学诊断的评估结果程度过重的主要原因,两种试验方法联合检测可提高宫颈恶性病变筛查的准确率。第二章 Ki67和p6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的意义目的:进一步研究Ki67和p63蛋白的表达在宫颈病变中的意义及两者在该病变中的关系,探索综合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别的评定方法。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实施卫生部/中国癌症基金会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所采集的宫颈病变活检标本87例以及病理科部分存档蜡块标本135例,共222例,且以上病例均无子宫颈锥行切除术、子宫次或全切除术手术史,未行化疗、放疗等处理。为减少阅片过程中出现的主观性,由两名经验丰富经过培训的病理科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生进行双盲诊断,然后根据病变级别进行分组,即炎症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和CINⅢ级/原位癌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Ki67和p63,观察两者在炎症和不同级别的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秩和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进行各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222例标本根据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结果分为炎症组87例,CINⅠ级组37例,CINⅡ级组50例和CINⅢ级/原位癌组48例。炎症组又根据不同形态分为炎症组38例、炎症伴鳞状化生组(伴鳞化组)20例和炎症伴黏膜上皮单纯性增生/增厚+上皮脚下伸组(伴上皮脚下伸组)29例。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定位于细胞核,表现为黄色至棕黄色。Ki67在炎症组低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各组高表达,并随宫颈上皮内瘤级别增高表达增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也定位于细胞核,表现为黄色至深棕黄色。p63在普通炎症组低表达,而在炎症组中的伴有鳞状化生或黏膜上皮单纯性增生/增厚+上皮脚下伸的上皮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各组均呈高表达(p0.05),并随着宫颈上皮内瘤级别增高而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Ki67与p63蛋白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9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Ki67和p63蛋白在炎症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各组中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两者在宫颈炎症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Ki67和p63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或转归有密切的联系。2、p63表达的高低不宜作为鉴别宫颈黏膜上皮单纯性增生与CIN的标准,而醋酸白试验(VIA)+病理形态观察+Ki67细胞增殖指数计数相结合,是诊断及鉴别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实用而准确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可燕;宣仲英;边丹秀;陈瑜;;淑宁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26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年08期
2 高冬梅;才华;;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分析[J];工企医刊;2008年04期
3 李涛;;宫颈上皮内瘤变防治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8期
4 邢大宏;;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的关系及高危因素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09年21期
5 贺锦曦;李爱禄;饶靖红;李纯孝;;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3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09年30期
6 倪少纯;;宫颈上皮内瘤变12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年12期
7 周桂芝;;宫颈环形电切除手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50例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10期
8 ;环透热切除术有效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10期
9 常青,任玉香,龙玲,梁志清;8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2期
10 郑巧荣,崔金全,程艳;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胸苷酸磷酸化酶表达[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瑞霞;杨丽;;38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戴志琴;吴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处理[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马建婷;邵华江;;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亚型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级别的关系[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俞梅;朱兰;郎景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研究[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赵丽芬;黄悦来;武晓敏;;宫颈环切术对21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价值[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林群;;宫颈上皮内瘤变56例病例分析[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凤娣;朱华;胡燕;;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治的临床研究[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费何;;对比增强超声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初探[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9 吴玉宁;;宫颈上皮内瘤变30例临床病理分析[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10 张淑兰;;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治进展[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丽;人乳头瘤病毒整合状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2 邹冬玲;microRN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3 陈煜\,
本文编号:1270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27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