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腹腔镜阴道骶骨悬吊术与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1 21:40

  本文选题:盆腔器官脱垂 切入点:腹腔镜阴道骶骨悬吊术 出处:《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盆腔支持结构退化、缺陷、损伤,进而引发盆腔脏器移位以及其他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的异常,是临床较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之一,也是中老年妇女的多发病和常见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生命时间的延长,POP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POP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重度POP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往的传统手术主要包括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会阴修补术等,其主要缺点是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随着女性盆底学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以及手术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手术治疗POP相应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盆底重建和修补手术开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腹腔镜下阴道骶骨悬吊术(Laparoscopic Sacrol colpopexy,LSC)及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Sacrospinousi Ligament Fixation,SSLF)是目前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两种常用术式。本研究对52例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详细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中27例行腹腔镜下阴道骶骨悬吊术,称为LSC手术治疗组(LSC组),25例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称为SSLF手术治疗组(SSLF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远期并发症,为POP患者选择最佳术式提供临床依据。目的比较腹腔镜下阴道骶骨悬吊术及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及远期并发症,为POP患者选择最佳术式提供临床依据,为提高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理论参考。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由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郑州市中医院妇科病区收治的52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PO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POP-Q分度测量法,均诊断为Ⅲ~Ⅳ度子宫/阴道穹窿脱垂伴不同程度阴道前后壁膨出。两组患者均为经阴道分娩,2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阴道骶骨悬吊术,称为LSC手术治疗组(LSC组),其中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7例,既往有子宫切除史9例;25例患者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称为SSLF手术治疗组(SSLF组),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单纯高血压5例,高血压并冠心病3例,既往有子宫切除史7例。回顾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以POP-Q评分作为诊断标准,排除压力性尿失禁及妇科肿瘤性疾病,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LSC组行腹腔镜阴道骶骨悬吊术,SSLF组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术后进行随访,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远期并发症情况。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获取的所有实验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资料采用LSD-t检验,同组患者手术前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LSC组术中出血量:(45.14±13.05)ml、手术时间:(142.38±34.06)min、术后留置尿管时间:(2.24±1.08)d、术后排气时间:(1.93±0.28)d、住院天数为:(5.9±2.3)d;SSLF组术中出血量:(68.34±9.52)ml、手术时间:(69.45±14.62)min、术后留置尿管时间:(3.68±1.42)d、术后排气时间:(1.91±0.32)d、住院天数为:(5.8±2.4)d。LS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均明显小于SSLF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SS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者术后POP-Q分度各指示点比较:在术后12个月,根据POP-Q评分测定,LSC组患者术后阴道总长度(TVL)、C点测量值分别为:(9.77±1.54)cm、(-5.35±1.34)cm;SSLF组患者术后TVL、C点测量值分别为:(6.52±1.65)cm、(-6.58±1.59)cm;两组患者术后TVL、C点测量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Aa、Ba、Ap、Bp指示点两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在阴道解剖修复效果上,LSC组优于SSLF组。3.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PFDI-20和PFIQ-7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SC组和SSL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盆底功能恢复良好。4.两组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对两组患者随访24个月,随访率100%。LSC组27例患者中出现术后脱垂复发1例(3.7%),术后性交痛1例(3.7%),阴道残端网片暴露1例(3.7%),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1.1%(3/27);SSLF组25例患者中出现术后脱垂复发3例(12%),术后性交痛1例(4%),排尿困难1例(4%),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两组相比较,LS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SSLF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阴道骶骨悬吊术与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对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腹腔镜阴道骶骨悬吊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前景。3.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对年龄大、有严重内科合并症者更为适合。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strade J.- P. ,Agostini A. ,Roger V. ,张剑萍;骶棘韧带固定术的并发症[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03期

2 沈幽;;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14期

3 华海红;郭俊柳;陈盈;尹笑珍;;阴式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子宫及阴道穹窿脱垂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年09期

4 曲路芸;王彦;王文双;丛江琳;;阴道前壁补片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前和中盆腔脱垂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22期

5 程晓东;对盆底支持缺陷者施行骶骨韧带固定术是否可作为住院医师培训的内容[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9年02期

6 徐惠成;王丹;王延洲;梁志清;;腹腔镜下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子宫阴道残断脱垂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年04期

7 Jelovsek J.E;Sokol A.I;Barber M.D;李奎;;尾骨下骶韧带固定术(经阴道后路悬吊术)套管针穿刺路径周围的解剖关系[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6年05期

8 张顺仓;李东红;梁军;呼红英;张晓星;武兵;;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45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9 李振英;;阴道外翻的骶棘韧带固定术[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9年04期

10 周宁;赵恩峰;张云;;单侧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劲松;;骶棘韧带固定术[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2 冯炜炜;张楚瑶;陈义松;丁景新;朱芝玲;胡昌东;华克勤;;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子宫骶骨固定术和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治疗盆底器官脱垂的中期疗效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3 崔国策;李华山;王晓锋;;盆腔器官脱垂的动态MRI研究进展[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4 崔国策;李华山;王晓锋;;盆腔器官脱垂的动态MRI研究进展[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年

5 金玲;王建六;魏丽惠;;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许海楠;夏志军;;盆底支持结构形态异常与盆腔器官脱垂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郭延荣;蔡贤君;;17例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方法近期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8 马庆良;蒋国静;;盆腔器官脱垂的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9 孙秀丽;杨欣;王建六;;应用猪小肠粘膜下层生物网片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刘培淑;马延慧;徐颖;孙丙辉;林荭;;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盆底会场(女性盆底学组、妇科感染协作组)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 杨秀华 孟涛 整理 阎红;阴道分娩知多少[N];健康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冉;女性盆底组织形态学及盆腔器官脱垂力学机制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毛丽华;miRNA及miRNA作用靶点基因多态性与盆腔器官脱垂易感性关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3 张桓;宁夏回族地区盆腔器官脱垂临床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王琦璞;盆腔器官脱垂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5 王小红;盆腔器官脱垂中医相关发病因素及气虚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王静怡;盆腔器官脱垂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明U,

本文编号:1645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645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0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