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子宫内膜癌和高度不典型增生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预后结局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9 00:35
本文选题:早期子宫内膜癌 切入点:高度不典型增生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年轻女性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这类患者往往尚未生育,肿瘤也多为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5年生存率可高达90.0%以上。对于这类患者,标准的手术方式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手术分期,但术后患者永久的丧失了生育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开始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方法,以期给这些年轻患者一个生育的机会。研究目的1、对全球范围内口服孕激素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行总结回顾,综合评价口服孕激素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问题;2、建立我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和高度不典型增生数据库,进行临床病理数据分析;3、分析比较治疗进程不同时期诊刮标本中各脂质代谢分子标记物的表达差异,寻找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及预后相关分子靶标。研究方法1、对MEDLINE、EMBASE和COCHRANE等多个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纳入采用口服孕激素的方法治疗处于生育年龄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研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完成荟萃分析;2、检索北京协和医院1994年至2014年间所有在我院诊断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或高度不典型增生且在我院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病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3、选择每位患者治疗进程中包括初诊、治疗中、治疗结束、复发、复发再治疗中及复发再治疗结束在内的6个不同时间点的病理,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APOD、 LEPR、FASN、SCD1、SREBP1和HOXA10随治疗进程的变化模式及与预后相关性。研究结果1、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口服孕激素治疗后,患者总的缓解率、复发率、妊娠率和活产率依次为82.4%、25.0%、28.8%和19.6%。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为体重增加、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异常,随诊期间,仅2例肿瘤相关的死亡病例;2、荟萃分析纳入的研究间存在较大异质性,患者的年龄、地域、疗程和随诊时间均不是造成异质性的原因。3、我院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初治及复发再治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3.7%和100.0%,5年总生存率为100%;复发率为33.7%,1年、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9%、50.6%和33.6%;治疗过程中最大体质指数改变和随诊时间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各临床病理特征与无进展生存曲线无显著相关性;4、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体重变化、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阴道不规则出血,无一例血栓栓塞事件。26.7%的手术患者出现了单侧附件或盆底转移,随诊期间无死亡病例。5、治疗不同时期,脂质代谢各分子靶标(APOD、LEPR、SCD1、SREBP1、 FASN)在内膜腺体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各靶标在间质中及HOXA10在腺体和间质中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6、初诊脂质代谢各分子靶标染色强度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但初诊腺体中SREBP1染色强度与疗程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307,P0.041);治疗结束完全缓解组SREBP1及FASN在间质中的染色强度明显强于病变稳定组。结论对于那些处于生育年龄的早期子宫内膜癌和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而言,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而脂质代谢相关分子标记物尚不足以成为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预后的判定依据,间质的脂质代谢通路或许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萍,步宏,王华,赵高平,张景丽,周桥;免疫组化结果的图像分析与人工计数方法的对比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1724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7240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