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状瘤病毒致卵巢癌的机制及其防治策略
本文选题:卵巢癌 + 人乳头状瘤病毒 ; 参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年06期
【摘要】: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3位,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者甚至发生恶病质,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安全;纵观医学的发展进程,对于卵巢癌的研究并不在少数,目前仍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假说,炎症假说和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假说,这表明卵巢癌与内分泌因素,病毒感染,遗传和家族因素,化学致癌及环境条件恶化因素等有很大关联;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和炎症是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炎症部位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可引起细胞内染色体DNA发生损害,这些受损DNA的细胞存在于较高浓度的炎症细胞和不同生物因子的环境中发生失控性繁殖生长,最后导致其难以修复,而发展成为癌;而感染病原体是引发炎症的主要原因;该综述研究卵巢癌与HPV之间的联系,制定卵巢癌的防治策略,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基础。
[Abstract]:Ovarian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n gynecology. The incidence of ovarian cancer is high and it ranks third in female malignant tum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cachexia even occurs in severe cases,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life and safety of women. There are still two major hypotheses, the inflammation hypothesis and the pituitary gonadotropin hypothesis, which indicate that ovarian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endocrine factors, viral infection, heredity and familial factors. Chemical carcinogenesis and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fection and inflammation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cancer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in inflammatory sites can cause damage to the DNA of chromosomes in cells that are foun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inflammatory cells and in environments with different biological factors, resulting in uncontrolled reproductive growth. Eventually, it became difficult to repair and developed into cancer; infection pathogens were the main cause of inflammation. This review studies the link between ovarian cancer and HPV, and formulates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To provide a clinical basi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varian cancer.
【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检验科;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输血科;
【基金】:河北省卫生厅基金资助项目(20130538)
【分类号】:R73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静芳;郝敏;;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6年01期
2 马正海;;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09年03期
3 李继慧;张炬光;邓国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在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型检测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田斌;胡敏;;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16和18亚型的检测分析[J];安徽医药;2010年12期
5 宋晓霞;孔令非;;人乳头状瘤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年05期
6 李冬田;任中原;;人乳头状瘤病毒与肿瘤[J];天津医药;1989年05期
7 杨志娟;;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蒋卫平;丁茂文;张晓梅;裴立红;李欣华;;丽水地区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型分布[J];现代实用医学;2009年08期
9 杨红樱;王敏;庄豪;;3025例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亚型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08期
10 郭珊;许世琴;郝迎军;;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鹤;武燕萍;宋丹;刘新伏;乔友林;;人乳头状瘤病毒在河南省农村妇女中的感染情况[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胡敏;;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16和18亚型的检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袁勤;;人乳头状瘤病毒DNA载量与宫颈癌早期病变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4 陈忠;;应用SPR技术对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分型检测[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日程及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小燕;卞美璐;刘军;欧华;陈庆云;;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在“不除外宫颈高度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临床管理中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鲁平;李静;杨光之;丁华野;皋岚湘;刘光;金华;;不同年龄组宫颈病变组织中21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的观察分析——应用基因芯片导流杂交技术[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罗招云;林春萍;杨立业;林敏;;潮州地区女性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型与宫颈病变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杨英捷;赵健;廖秦平;;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感染及其E6/E7基因变异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A];第二届西部地区(12省区)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袁勤;叶廷军;樊绮诗;;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早期病变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0 陈庆云;卞美璐;陈志华;;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宫颈癌前病变中人乳头状瘤病毒16DNA物理状态[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林洵;中国人乳头状瘤病毒数据库开建[N];健康报;2011年
2 记者 李天舒 通讯员 高健;高危险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查率仅为0.4%[N];健康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白毅;宫颈癌重在早诊早防[N];中国医药报;2013年
4 齐攀;压力与宫颈癌风险[N];医药经济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项铮;关爱生命 保护宫颈健康[N];科技日报;2014年
6 ;专家建议:建立全方位的宫颈癌防治策略[N];中国医药报;2014年
7 王莹邋 朱文君;多次人流易致宫颈癌[N];健康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颖;坚持筛查有助女性预防宫颈癌[N];科技日报;2007年
9 ;压力大易患宫颈癌[N];健康报;2008年
10 新讯;数学模型显示接种疫苗有望降低子宫颈癌发生率[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强;潮州农村地区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流行特征及人乳头状瘤病毒-52型基因多态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小燕;子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和治疗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扬;表面等离子谐振技术在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及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陈丽芳;Cervista法与基因分型法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对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95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199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