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IVF周期中生化妊娠的临床分析及其对后续IVF周期的影响
本文选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 生化妊娠 ; 参考:《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对首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周期的未妊娠、生化妊娠及临床妊娠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内分泌水平、超促排卵情况、子宫内膜情况以及胚胎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找出导致生化妊娠的临床相关因素。同时,比较未妊娠及生化妊娠后续周期的妊娠结局,探讨生化妊娠对后续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7月至2015年8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生殖中心首次行IVF/ICSI-ET助孕的2814周期,除去因取卵失败、培养囊胚失败、复苏失败等因素而取消的323周期以及异位妊娠74周期,剩余2417周期按照妊娠结局分为3组:A组为未妊娠(共1143周期),B组为生化妊娠(共163周期),C组为临床妊娠(共1111周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黄体中期长方案、拮抗剂方案、超长方案、短方案或微刺激方案。促性腺激素(Gn)选用果纳芬(瑞士Sereno公司)、普丽康(德国默克公司)及尿促性腺素(珠海丽珠制药)。B超下监测卵泡发育,于注射HCG后34~36小时取卵。视男方精液情况行IVF或ICSI受精,并观察所有卵子受精情况及胚胎发育情况。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胚胎情况于取卵后第2或3天(卵裂期胚胎)或第5/6天(囊胚期胚胎)移植。冷冻胚胎根据具体情况于解冻次日或解冻后继续培养至囊胚阶段移植。对患者的妊娠结局进行随访。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基础内分泌、超促排卵情况、子宫内膜情况及卵子和胚胎质量。对于A组及B组的患者,随访其后续IVF周期妊娠结局。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及百分比(%)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R×X列联表卡方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设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单因素分析B组的不孕年限、基础FSH值小于A组,基础LH值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指标与C组未形成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女方年龄及BMI均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的男方年龄及胚胎状态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与A、C两组未形成统计学差异。三组间妊娠次数、人工流产次数、自然流产次数、基础E2值、TSH值以及不孕诊断、精液来源、不孕原因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新鲜周期获卵数及MⅡ期卵子数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两项指标在B组与C组之间未形成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的HCG日E2值、HCG日内膜厚度及HCG日内膜类型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的以上指标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Gn使用量、Gn使用天数、HCG日P值、HCG日E2值/卵子数、受精方式构成比、在三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冷冻胚胎用替代周期或自然周期准备内膜与其他两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新鲜胚胎可利用胚胎数、移植卵裂期胚胎的I级胚胎数及I级胚胎比例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未形成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C组的移植胚胎数、胚胎类型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多因素分析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B组与A组有差异的因素(不孕年限、基础FSH、基础LH、获卵数、获得MII期卵子数、可利用胚胎数、移植I级胚胎数及移植I级胚胎比例)做多因素分析,采用Forward LR法,结果显示不孕年限和可利用胚胎数是影响未妊娠与生化妊娠发生的独立因素。经多因素模型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B组与C组有差异的因素(女方年龄和BMI)作多因素分析,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结果显示BMI是影响生化妊娠与临床妊娠的独立因素。经多因素模型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3.生化妊娠对后续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B组后续IVF周期获得临床妊娠的比例与A组相比未增加,获得生化妊娠的比例高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卵巢储备功能低下者获得阴性妊娠结局的几率较大,但一旦获得妊娠,发生生化妊娠的几率不增加。2.高龄妇女在接受IVF助孕治疗后胚胎终止于生化妊娠的几率较大,可能与其卵子质量差相关。男方年龄大降低临床妊娠率,但其对生化妊娠的发生无明显影响。3.BMI高者接受IVF治疗后终止于生化妊娠的几率较大,可能因其体内微环境不利于胚胎着床。对于接受IVF治疗的肥胖患者,指导其减轻体重是提高IVF成功率简单而有效的方法。4.胚胎质量差者发生阴性妊娠结局的几率大,但生化妊娠组与临床妊娠组的胚胎质量无明显差异,可能与单一的形态学指标不能完全代表胚胎发育潜能有关。5.本研究未证实HCG日内膜厚度及类型与生化妊娠的关系,可能与二维超声监测无法准确体现内膜形态及内膜下血流相关,也可能因为IVF周期中内膜已调整为适宜胚胎着床及发育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发生生化妊娠与其他因素关系更密切。6.生化妊娠不能预测后续IVF周期临床妊娠几率增加,其后续周期再次发生生化妊娠的几率仍较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 basal endocrine , hypergonadotropic hormone ( IVF - ET ) cycle and pregnancy outcome in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on - pregnancy , biochemical pregnancy and clinical pregnancy ( IVF - ET )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C ( p < 0.05 )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C ( p < 0.05 ) . In this case , the relationship of biochemical pregnancy and other factors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 6 . biochemistry pregnancy cannot predict the increase of clinical pregnancy rate in subsequent IVF cycles , and the probability of biochemical pregnancy in subsequent cycles is still higher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1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平;;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生化妊娠的临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11期
2 牛莉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复生化妊娠流产38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年07期
3 石琴;徐红;周敏霞;;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生化妊娠150例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3年04期
4 任秀莲;刘平;;着床失败、生化妊娠和流产是一码事吗?[J];生殖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5 韩玉芬;张丽;敬文娜;张巧平;王小娟;;反复生化妊娠流产的淋巴细胞免疫治疗38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年05期
6 彭雪峰;;中西医结合治疗生化妊娠120例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1期
7 戚小霞;;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生化妊娠的效果评价[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年09期
8 龙琼华;莫奕彩;朱秀凤;;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生化妊娠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吴丽艳;史艳立;;生化妊娠早期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林蕾;郑玉华;潘淑芬;李军煜;王玉玲;;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生化妊娠的前瞻性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年2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谢明霞;生化妊娠流产 淋巴免疫治疗[N];健康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铄;首次IVF周期中生化妊娠的临床分析及其对后续IVF周期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年
2 王孝贤;影响终止于生化妊娠发生因素的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3 林蕾;IVF治疗中生化妊娠周期及其后续助孕周期的临床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朱捷;IVF周期中生化妊娠结局的临床相关性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05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00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