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剖宫产行子宫瘢痕切除术预防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效果的临床研究
本文选题:二次剖宫产 + 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 ; 参考:《实用妇产科杂志》2017年10期
【摘要】:目的:比较二次剖宫产术中原子宫切口瘢痕切除与否对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影响,为临床PCSD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择期二次剖宫产的产妇共360例,其中采用先行原子宫切口瘢痕切除,再双层连续缝合子宫的产妇为研究组,直接行双层连续缝合子宫的产妇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术后6月至1年进行随访,评估是否出现异常阴道流血,并在术后1年应用阴道三维超声评估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分别统计两组产妇形成PCSD的例数,憩室残余子宫肌层厚度及憩室的大小。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形成PCSD的例数分别为4例(2.2%)、15例(8.3%);憩室残余子宫肌层厚度均值分别为7.35±1.89 mm、4.98±2.03 mm;憩室容积分别为0.36±0.17 ml、0.53±0.13 ml(P0.01)。结论:二次剖宫产术中切除原子宫切口瘢痕更利于切口愈合,减少PCSD的形成,减轻所形成的PCSD的程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scar resec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PCSDs of scar diverticulum in cesarean section,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linical PCSD. Methods: a total of 360 parturient women with elective secondary cesarean section were selected. The pregnant women who had undergone scar resection of the original uterine incision and then sutured the uterus with double layer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women who underwent the double layer continuous suture of the uterus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time of operation, the amount of blood loss, the duration of bleeding, the time of anal exhaust, and the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were counte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6 months to 1 year after operation to assess whether abnormal vaginal bleeding occurred or not, and to evaluate the healing of uterine incision by vagina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one year after operation. The number of PCSD cas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unted respectively. The thickness of residual myometrium of diverticulum and the size of diverticulum. Results: the time of operation, the amount of blood lost during operation, 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bloody lochia, the time of anal exhau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P 0.05), PCSD was formed in 4 cases of PCSD in the study group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an thickness of the residual myometrium of the diverticulum was 7.35 卤1.89 mm 卤4.98 卤2.03 mm, and the volume of the diverticulum was 0.36 卤0.17 ml 0.53 卤0.13 ml / ml (P 0.01), and the mean value of the residual myometrium thickness of the diverticulum was 7.35 卤1.89 mm / 4.98 卤2.03 mm,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secondary cesarean section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wound healing, reducing the formation of PCSD and reducing the degree of PCSD.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分类号】:R719.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代儒;剖宫产手术病人仰卧低血压综合征12例报告[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王培真,杨惠英;剖宫产增多原因分析与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桑娟;剖宫产社会指征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年06期
4 胡冰梅,林静吟,袁建环;2104例剖宫产指征分析[J];广东医学;2002年05期
5 马瑞霞 ,祁玉霞;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分析[J];中原医刊;2002年09期
6 王巧花;162例剖宫产相关因素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赵岩;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4年变化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2年10期
8 黄丽君;东阳市1994~2001年剖宫产指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2年10期
9 尉桂华,石淑懿,李文娟;剖宫产3442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02年08期
10 孙波,闫爱华;581例剖宫产指征分析[J];吉林医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梅;;402例剖宫产指征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田甜;;剖宫产率上升的影响因素探讨[A];第二十五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八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王小芬;;心理干预对剖宫产手术病人围术期的应用体会[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马翠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对策[A];浙江省第十七届农村医学暨乡镇卫生院管理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春燕;侯章梅;马华兰;吴惠萍;秦永;;一起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调查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6 才玉华;;如何降低剖宫产率的几点体会[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周郁鹤;;剖宫产指征的正确把握[A];2007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围产医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贺晶;;我们正在品尝高剖宫产苦果[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9 张林;;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调查及干预[A];2013年河南省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研讨班论文集[C];2013年
10 闫巧玲;;正常分娩与剖宫产的生理病理比较[A];河南省第十二次妇产科、第十一次儿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医生 武洁;规范剖宫产手术不应跌入指标化陷阱[N];健康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洁;我们该怎样面对如此高的剖宫产率?[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张为远 何松明 毕晓红 (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 张为远);剖宫产会危害母婴勿滥做[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程和平;谁推动了剖宫产的手术刀[N];乐山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范又;我国剖宫产率为何居高不下[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白国志;绵阳七项措施控制剖宫产率[N];健康报;2010年
7 张中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谁之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记者 刘道安;天津努力降低剖宫产率[N];健康报;2010年
9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科副主任 应豪 院长 段涛;降低剖宫产率 技术门槛在哪里[N];健康报;2011年
10 记者 路熙娜;剖宫产率同比降低16%[N];滨海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戚亚菲;剖宫产后子宫及瘢痕磁共振多序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晓玉;聊城市剖宫产率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金娟;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影响因素的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安海霞;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45例临床治疗结局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热艳古丽·达吾提;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憩室再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5 刘天航;50例剖宫产后瘢痕妊娠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7年
6 曹慧芳;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金惠玉;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临床探讨[D];延边大学;2005年
8 王敏;5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9 张莉;上饶市区10年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的临床分析及对策探讨[D];皖南医学院;2013年
10 王婷婷;近7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15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01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