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剖宫产手术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法的效果及临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wo kinds of incision suture in cesarean section . Methods : 8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 4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密山市妇幼保健院;
【分类号】:R719.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珉;;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彩超引导下吸宫终止剖宫产术后1年内早孕的临床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年02期
2 魏华莉;孙恒;梁伟中;;剖宫产腹部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对比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琪;;观察剖宫产手术两种不同切口缝合法的效果及临床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年11期
2 汤兰珠;;人工流产术前阴道置入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的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08期
3 曲岩;;两种不同方法对于终止剖宫产术后1年内早孕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6年07期
4 詹黎霞;;瘢痕子宫妊娠早期流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分析与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09期
5 普正凤;果宗寿;;21例宫角妊娠的诊治[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03期
6 吴秋芬;吴越慧;陈丽琴;;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2016年01期
7 金菊;;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妊娠B超引导下无痛人工流产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年01期
8 杜娟;王文娟;;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对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5年35期
9 郑学民;;米索前列醇联合米非司酮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5年20期
10 方吉花;;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配伍补佳乐对稽留流产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7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鲁泽春;张文颖;杜建新;陆野燕;周玲;王鑫;;妇产科腹部切口三种处理方法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9年11期
2 袁俊斋;李秋敏;勾晓东;尚雪萍;;超导可视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早早孕无痛人流术208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34期
3 徐雨婷;章蓉;袁盈;;瘢痕子宫人工流产289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20期
4 朱慧芬;;手术切口皮内缝合加压置沙袋法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30期
5 王海云;帅文;陈翠琴;吴学浙;;口服米非司酮预防早孕人流不全的临床研究[J];生殖与避孕;2007年10期
6 孙荣惜;腹壁横切口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3年06期
7 刘杰,王敬云;疤痕子宫妊娠的引产与催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年05期
8 韩献平,钟梅,曲玉蓉;妇科手术腹壁切口的3种处理法比较[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熙鸣,任建军;外科切口皮内连续缝合后48小时内拆线法[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2 姚曙光,邱树敏,李一万,任建军,龙旭;皮内连续缝合致切口抗张度增强机制及愈合实验研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3 陆凯;;真皮内连续缝合与单纯间断缝合的对比[J];当代医学;2011年18期
4 蒙琦;剖宫产腹部切口皮内连续缝合60例分析[J];医学文选;2000年S1期
5 董述全,张安琴,张宇娇;吸收性合成缝线在妇产科手术疤痕切除后皮内连续缝合中的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吴碧;黄娇英;卢海燕;;瘢痕切口产妇行剖宫产手术皮内连续缝合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袁筑华,毛彩琳;剖宫产手术切口皮内连续缝合加压置沙袋法[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黄方;真皮内连续缝合在颌面颈切口缝合中的应用(附90例分析)[J];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孟繁玲;许青;;会阴切口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的观察与体会[J];新疆医学;2007年04期
10 杨勇飞;切口皮内连续缝合236例体会[J];淮海医药;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闫鸾英;杜晋红;郭涛;;皮内连续缝合腹部切口的临床观察[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本文编号:2135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13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