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农村地区305例产后出血病例高危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21 11:05
【摘要】:目的分析农村地区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及对产后出血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发生在我国中部地区三县305例产后出血病例的相关信息。结果 305例病例中,84.3%有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其中79.3%有产前高危因素,54.1%有产时及产后高危因素。有1种、2种、≥3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分别为26.2%、28.9%及29.2%。随高危因素的增加,严重的产后出血发生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次2次、无产检、有胎盘因素及剖宫产是严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多数产后出血病例有产前、产时或产后高危因素。应加强对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筛查及纠正,降低严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everity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rural areas.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305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 three counties of central China from October 2010 to June 2012. Results among 305 cases, 84.3% had high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79.3% had prenatal risk factors and 54.1% had high risk factors during delivery and postpartum. There were one, two, and more than 3 high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26.2r 28.9% and 29.2g%,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crease of high risk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increase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 000).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s of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were 2 pregnancies, no prenatal examination, placental factors and cesarean section. Conclusion most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have high risk factors of antenatal, delivery or postpartum. Screening and correction of high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hemorrhag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
【作者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基金】:吉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山西省妇幼保健院 吉林省公主岭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省临湘市妇幼保健院 山西省万荣县妇幼保健院的大力支持
【分类号】:R714.4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丽;;滋阴清热活血法治疗老年性阴道炎3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6期

2 徐云霞;李伟莉;徐经凤;;徐氏安胎饮治疗先兆流产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3期

3 姚世琪;;异位妊娠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体会[J];安徽医学;2011年07期

4 刘春丽;知柏地黄汤化裁治疗老年性阴道炎20例[J];安徽医药;2004年05期

5 刘春丽;李伟莉;程红;沈玉莲;张红;;化瘀温经利湿法治疗慢性盆腔炎20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董其音;吴晓云;周媛萍;吴丽芳;;宫内放置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迟心左,刘维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不同程度蛋白尿的围产结局分析[J];北京医学;2004年05期

8 张荣桃;华苓;;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年01期

9 张璇;薛赛琴;;丹草汤联合甲硝唑治疗老年性阴道炎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年06期

10 顾和平;徐文皓;;产后出血及输血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丽;谷娜;侯丽辉 ;吴效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大鼠模型作用机理的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颜苹;;经阴道超声检测疤痕子宫肌层厚度诊断子宫先兆破裂[A];2010年超声医学和医学超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范风云;杨佃会;韩晶;王金玲;单秋华;;耳穴贴压内生殖器单穴及相关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对比观察[A];第12届全国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玲;孙艳明;;辨证治疗更年期失眠76例疗效观察[A];全国中医妇科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克湘;蒋惠萍;陈海涛;向群;黄映飞;;温经逐瘀汤对原发性痛经PGF2a的影响[A];全国中医妇科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李克湘;蒋惠萍;黄映飞;伍娟娟;向群;;温经逐瘀汤对痛经(寒凝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影响[A];全国中医妇科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芊;孙云松;;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中医治疗思路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血栓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丽;谷娜;侯丽辉;吴效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对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大鼠模型作用机理的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刘艳;;妇产科疾病正确诊断与编码[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0 江洁美;陈爱民;孙旭群;许杜娟;;临床药师参与1例应用他莫昔芬出现子宫内膜增厚的药学监护[A];第十三届全国青年药师成才之路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教会议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姜迎;情志因素对去卵巢大鼠脑神经递质、内分泌的影响及中药的干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王瑞霞;基于表观遗传学探讨补肾中药改善IVF治疗结局的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悦;L-OHP及HIF-1α阻断对宫颈癌放疗增敏作用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王强;LHRH-PE40治疗大鼠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纯雁;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对人卵巢癌细胞系CAOV3抑制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7 李沛霖;补肾调冲含药血清对离体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分泌功能与结构的影响[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8 陈贵珍;穴位埋线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及其生殖内分泌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张美云;环境危险因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10 徐崇权;电针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镇痛效应及免疫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丽;儿黄散治疗CIN临床观察及其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机制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梁晓林;中药复方配合通液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疗效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福霞;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张玲;太原市坝陵桥社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服务对策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周姣慧;接绪疗法对阳虚质输卵管炎性不孕患者子宫卵巢动脉血流影响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周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龙琴;汨罗市中学生超重、肥胖的现况调查及出生时体重与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潘莉;渐进性放松训练对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患者状态焦虑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9 徐倩倩;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及个人因素对农村育龄妇女避孕节育和生殖道感染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吴嫣;上海市奉贤区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及健康信念调查[D];复旦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春林;介入治疗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年02期

2 冯金秀 ,邓如芝,赵一军,谢砾瑜,彭思红;株洲市孕妇产后出血监测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10期

3 胡小珍;产后出血的预防及处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2期

4 章艳玲;产后出血79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01年10期

5 李红霞;产后出血26例防治体会[J];华夏医学;2001年02期

6 陈昌益;产后出血5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1年06期

7 潘志英;产后出血82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郭正萱,李珍;127例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分析及防护措施[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9 菅淑华;产后出血的临床防治[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1年02期

10 华卫东,王丽珊,郭红;宫宝口服液防治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晓红;危群;;105例正常产产后出血量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石玉发;闵庆华;;经产妇产后出血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产科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第一届全国产科主任论坛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雷晓玲;;加强规范性操作在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体会[A];第三次全国妇产科基层医师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4 何日尚;;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和护理[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尹光梅;;产后出血300例分析[A];职工医院医学理论与实践[C];1998年

6 武欣;熊钰;程海东;顾蔚蓉;李桂英;李儒芝;徐焕;邬惊雷;李笑天;;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后出血分级预警及评估系统[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计轶亚;;产后出血的原因和护理体会[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王玉环;;产后出血的诊治[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戴玉兰;高文杰;;产后出血119例的抢救与管理[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10 顾爱贞;;产后出血110例临床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慕欣;循证诊治产后出血[N];医药经济报;2010年

2 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雷冬竹;基层医生对产后出血处理要得法[N];健康报;2008年

3 江国文;产后出血临床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4 傅德明;米索前列醇防治产后出血[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 马玉燕邋高凌雪;在基层如何处置产后出血[N];健康报;2008年

6 章小蕙;产后出血有原因[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7 兰;产后谨防大出血[N];云南科技报;2001年

8 记者 崔立新;有流产史女性发生产后出血风险大[N];中国人口报;2004年

9 李水根;“脐带放血”可减少产后出血[N];健康报;2006年

10 陈浩芳;产后出血的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杰;116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2 刘娟娟;产后出血102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耿岩;148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4 刘林;69例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林佳;118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6 莫言香;产后出血190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戴秋兰;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8 陈波;产后出血289例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9 龚志华;产后出血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张方方;102例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46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346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d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