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17β-雌二醇致血栓形成风险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30 18:32
【摘要】:目的:对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领域的冻融胚胎移植(frozenembryo transfer,FET)周期中行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ERT)方案时,不同人群、不同17β-雌二醇剂量、时间和用药方式等情况下的血清雌二醇(estrogen,E2)水平、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和凝血因子Ⅹ(coagulation factor Ⅹ,FⅩ)水平进行分析,初步探讨雌激素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于福州总医院生殖中心行FET的患者,共195例,术前体检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内科疾病,年龄22-40岁,子宫内膜准备方案有自然周期、微刺激和激素替代3种,行自然周期或微刺激周期患者30例为对照组,行ERT患者165例为研究组。两组全部检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同型半胱氨酸、抗心磷脂抗体等血栓形成的基础危险因素,其中表现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C型、同型半胱氨酸正常水平及抗心磷脂抗体阴性分为对照组、研究A组(血栓形成基础风险低),三项中一项或多项异常分为研究B组(血栓形成基础风险高)。对照组在HCG注射日(即LH峰日),于注射HCG前检测E2、ATⅢ、FX;研究组第1天、第13天于用17β-雌二醇前检测血清E2,ATⅢ,FⅩ,患者用药第12天之后医生根据内膜厚度决定是否继续服用或加阴道用雌激素,直至黄体酮转化日。结果:1.血清E2平与用药时间研究组(研究A组与研究B组):雌激素用药12天、15天、17天E2水平均大于用药前(P0.05);雌激素用药15天、17天E2氏水平大于用药12天(P0.05);雌激素用药17天E2水平大于用药15天(P0.05)。数据显示血清E2水平随着用药时间而增加。2.研究组各用药时间E2水平研究A组:雌激素用药12天E2水平小于对照组(LH峰日)(P0.05),但用药15天、17天E2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B组:与研究A组不同的是,用药15天E2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显示口服雌激素12天E2水平小于对照组(LH峰日);增加雌激素阴道用药后,雌激素水平波动范围较大。3.ATⅢ水平与用药时间研究组(研究A组与研究B组):雌激素用药前ATⅢ水平均大于用药12天、15天、17天(P0.05);雌激素用药12天、15天、17天ATⅢ水平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显示ATⅢ水平随着用药时间而减少,但在增加阴道用药后未见明显变化。4.研究组各用药时间ATⅢ水平研究组(研究A组与研究B组):雌激素用药12天、15天、17天ATⅢ水平小于对照组(LH峰日)(P0.05),而雌激素用药前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显示自然周期ATⅢ水平与基础ATⅢ水平相比,未见明显消耗。5.FX水平与用药时间研究组(研究A组与研究B组):雌激素用药12天FX水平大于雌激素用药前、15天(P0.05);雌激素用药前FX水平与用药15天、17天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数据显示FX水平随着用药时间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趋势。6.研究组不同用药时间FX水平与对照组研究组(研究A组与研究B组):雌激素用药前、15天FX水平小于对照组(LH峰日)(P0.05),而用药12天、17天与对照组(LH峰日)无统计学差异(P0.05)。7.研究组(研究A组与研究B组)研究组间雌激素用药前、用药12天、15天、17天的E2、ATⅢ、FX水平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研究设定的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并未提高凝血过程异常的风险。结论:1、在排除患者高龄(40岁)、嗜烟、肥胖、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史、肺栓塞病史和家族史、高脂血症、心瓣膜病、静脉曲张、心血管疾病和有静脉血栓病史和(或)家族史时,高同型半胱氨酸、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异常及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对本研究ERT致血栓形成风险的观察指标无明显影响。2、口服17β-雌二醇使血清E2水平升高,导致体内重要的天然抗凝蛋白ATⅢ消耗过多,FX增高促进凝血酶的生成,可能是ERT致血栓形成风险的机制之一。3、血清E2水平与用药时间呈正相关。其中经阴道吸收时,能使循环血液中的E2水平急剧增加。4、在口服雌激素基础上,当加入经阴道途径时,并未观察到ATⅢ消耗及FX增高程度进一步增加,提示并不会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1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晓红,王长梅,张莉莉;癌症合并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0年01期

2 王祖武;;癌与血栓形成(33例癌症尸体解剖分析)[J];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1年04期

3 林宝爵,夏学鸣;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J];江苏医药;1983年05期

4 阮长耿;血栓形成的机理[J];江苏医药;1983年05期

5 王学文;血栓形成的防治[J];江苏医药;1983年05期

6 沈志祥,张瑞芳;恶性肿瘤和血栓形成的研究概况[J];肿瘤;1991年06期

7 靳兰玉,张和顺,赵进禄,张爱丽;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并发血栓形成(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临床荟萃;1998年14期

8 魏开敏;老年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家庭医学;1998年02期

9 刘建刚,钱民全,彭荣蕤,赵笃凤,钱大兴;温度对血栓形成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00年02期

10 李英;;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栓形成的机制[J];山东医药;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血小板减少伴广泛血栓形成1例[A];2012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钱民全;彭荣蕤;赵笃凤;钱大兴;吴望一;温功碧;翁维良;刘剑刚;王怡;;血栓形成研究的进展及对21世纪的展望[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肺癌与血栓形成[A];天津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米玉红;;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识别与处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钱民全;赵笃凤;彭荣蕤;钱大兴;萧蓝;;血栓形成中的激发机理和血液成分的作用探讨[A];全国第九届生物力学和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黄艳洪;陈文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冯继锋;;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预防和处理[A];第六届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0年

8 马军;李家增;;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9 陈纪林;杨跃进;乔树宾;黄静涵;姚民;秦学文;徐波;刘海波;吴永建;袁晋青;陈珏;戴军;尤士杰;李建军;高润霖;;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的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10 王立新;;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及护理[A];河南省第八次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资料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玉清;如何减少血栓形成[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2 中国微循环学会副会长 赵克森 教授;血小板与血栓形成[N];科技日报;2000年

3 吕峰;吃柚子减少血栓形成[N];健康时报;2005年

4 方留民;肥胖、糖尿病可诱发血栓形成[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王雪飞;药物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原因探明[N];健康报;2006年

6 皖君;中国人血栓形成与众不同[N];医药经济报;2002年

7 ;抗栓治疗药物开发新思路——从阻断血栓形成的起始进行探寻[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外科 刘亚军;天热易发生血栓病[N];河北科技报;2009年

9 衣晓峰 孙理;重视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防治[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金华;洋葱和鱼能预防血栓[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岳明;Sterile-20激酶MINK1调控血小板功能并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史红霞;饮酒与血栓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魏陵博;饮酒与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段朝霞;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与肿瘤转移及其血栓形成的相关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李兴国;Racl、NF-κB、IL-1β在DVT形成中表达变化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6 彭敏;热毒与血栓形成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胡继红;血中检测增强凝血因子及抑制纤溶酶原活化关键基因定量诊断DVT相关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8 李世军;雄激素与其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9 张红霞;川芎嗪与丹参酚酸B联合干预剪应力诱导血栓形成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何海菊;96例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3 张晗;利伐沙班对兔颈静脉血栓模型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抗凝相关实验室检测[D];苏州大学;2016年

4 刘毅;中性粒细胞蛋白酶3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5 杨琛腾;深静脉血栓形成时间推断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6 梁继芳;饥饿与脱水状态下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初步评估[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高玲;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栓形成的7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程艳;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52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9 刘世;DVT患者中Tp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10 武建;溶栓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滨州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395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395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4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