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SIL及不同HPV分组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1 18:54
【摘要】:目的探讨各种阴道微生态异常,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混合感染、WBC10/HPF、PH值4.5、乳杆菌少与高度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HSIL)的相关性,并探讨HPV16/18、多重与单纯HR-HPV感染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希望能找到下生殖道感染与HSIL的关系,进而为宫颈癌的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材料方法选取142例健康查体且HPV、LCT皆正常的妇女作为对照组,在宫颈病变诊室选取382例HR-HPV感染妇女,其中75例经过阴道镜指导下活检并且病理学证实为HSIL的妇女作为研究组;并对382例HR-HPV感染妇女根据HPV分型进行分组比较阴道微生态异常的差异。对所有妇女均进行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和阴道微生态显微镜检查,用2根无菌棉签在妇女的阴道侧壁上三分之一处留取分泌物。第一根无菌棉拭子用医用PH拭纸(范围3.8至5.4)检测PH,根据标准的比色卡比对,PH4.5诊断为PH升高,1~2滴10%氢氧化钾(KOH)滴于于棉拭子上,判断有无胺臭味。将第2根棉签上的分泌物均匀地涂抹在一张洁净的载玻片上,然后进行革兰染色制片。医用树脂胶封片后1000倍显微镜下进行干片镜检,观察有无假菌丝及芽生孢子,并进行Nugent评分,Nugent评分≥7分诊断BV。将1至2滴10%氢氧化钾溶液低于一张新的载玻片上,将第2根棉签涂在有氢氧化钾溶液的区域,加上盖玻片,100倍镜下进行湿片镜检观察有无假菌丝,再调成400倍,计算不连续的5个视野,平均每个视野的白细胞数,WBC≥10/HPF诊断WBC增多。根据Donders提出的AV诊断标准,评分≥3分诊断AV,观察有无假菌丝及芽孢,革兰染色和湿片镜检发现芽孢及假菌丝均可以诊断VVC。结果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比较,经过比较发现年龄29岁、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吸烟、性伴侣数≥2名、孕次2、产次≥2、非避孕套方式在HSIL组中发病率更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各微生态异常与HSIL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BV、AV、混合感染、WBC10/hpf、PH4.5及乳杆菌少可能与HSIL相关,OR值及95%CI分别是2.71(1.20~6.14)、4.71(1.40~1.58)、4.77(1.20~19.02)、3.24(1.62~6.48)、2.73(1.24~6.06)、3.05(1.54~6.04);各高危因素与HSIL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年龄29、性伴侣数≥2、WBC10/hpf可能是HSIL的独立危险因素,OR及95%CI分别是5.72(1.98~16.59)、4.55(2.03~10.19)、5.97(2.11~16.93),教育程度高中以上可能是HSIL保护因素,OR及95%CI0.17(0.07~0.42)。382例HPV感染的患者中混合感染在HPV16/18组发病率更高,差异具有显著性。单一、多重HR-HPV组AV发病率分别是8.5%、16.3%,混合感染发病率分别是5.3%、11.1%,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单纯和混合HPV感染各阴道微生态异常发病率无差异。结论本研究发现育龄期妇女,年龄29岁、性伴侣数≥2、炎症反应可能是HSIL的独立危险因素,教育程度高中以上是保护因素。混合感染在HPV16/18组发病率更高,提示HPV16/18致病性较强,应对HPV16/18阳性患者密切随访,对合并混合感染者进行规范化治疗,是否有利于HPV16/18的清除需要进一步研究。多重HR-HPV组AV、混合感染发病率更高,单纯和混合HPV感染各阴道微生态异常发病率无差异。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11.31
本文编号:2438530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1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晖;卢淮武;彭永排;林仲秋;;《2015年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年03期
2 杨瑾;陈洪波;李柱南;丁李;吴佳皓;金蓉;吴丹;;下生殖道感染与子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及转归的相关性[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年03期
3 桑佳特;张瑞;肖冰冰;韦晓昱;陈锐;廖秦平;;健康女性阴道乳杆菌抑菌功能的初步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年04期
4 李桂军;蒋琰瑛;周建娟;蔡文伟;;恢复阴道微生态在细菌性阴道病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年02期
5 王江;李晶;律娜;朱宝利;张瑞芬;;酸奶中乳酸杆菌分离鉴定及其与女性生殖道感染有关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2年05期
6 刘朝晖;廖秦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VC) 诊治规范修订稿[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年06期
7 薛凤霞;岳莹利;;女性下生殖道混合感染[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年06期
8 于妍妍;金哲;刘艳霞;黄文玲;曹颖;;宫颈高危HPV感染与阴道内环境相关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1年09期
9 徐立芬;;臭氧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和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年16期
10 陈丽园;姜洁;陈晓琳;张明;;产类细菌素乳酸乳球菌V528的紫外线诱变育种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438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4385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