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健康及生活质量。以往研究提示POP女性盆腔脏器有不同程度的下移,肛提肌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临床上常通过妇检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来判断盆腔脏器的脱垂程度,间接反映盆底支持结构损伤,不能直观观察亦不能客观反映盆底支持结构的异常,且不能判断是否合并肠疝或腹膜疝。借助影像学评估是一重要的辅助方法,经会阴3D/4D超声,对膀胱尿道的评估有一定价值,但对操作者经验要求高、软组织分辨力有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多平面成像,是研究女性盆底极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静态MRI可观察盆底细致结构,但对脱垂程度的评价明显低于临床诊断。动态(屏气用力)MRI,可反映POP的最大脱垂程度,但对盆底细致解剖观察欠佳。因此,POP患者应行静动态MRI结合评估。既往研究通过动静态MRI横断、正中矢状、冠状三个二维层面,观察POP的最大脱垂程度及盆底支持结构异常。但盆腔脏器的最大脱垂程度、肛提肌板的最大角度,并不一定恰好落在某一个二维层面上。基于静动态MRI原始数据构建的盆腔结构三维模型,较普通的二维图像更有助于理解盆腔的立体解剖结构;亦可实现三维测量,解决二维测量脏器及肛提肌测量点选取受限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静动态MRI原始数据集,构建并测量分析正常已育及POP女性盆腔结构静动态MRI三维模型,反映屏气用力前后正常及POP女性盆腔脏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程度及肛提肌的形态变化。第一部分正常已育女性盆腔器官及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模型的对比研究[目的]摸索适合女性盆腔脏器及肛提肌动态数字化三维重建的序列及参数,借助Mimics 10.01三维重建软件,构建正常已育女性盆腔脏器及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模型,分析其位置变化与形态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盆腔动态MRI检查患者16例,对常用的4个MRI动态序列及参数进行比较,选取图像最清晰、扫描时间最短的为最佳动态序列。然后入组2014年12月至2017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就诊,正常已育(无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患者20例,分别采集盆腔静态T2W TSE及屏气用力最佳动态序列扫描,利用Mimics 10.01构建盆腔脏器及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模型,测量静动态脏器指示点至耻尾线(PCL)的上下距离,至耻棘线(PIS)的左右距离,至坐骨棘连线(IS)的前后距离,PCL线头侧、PIS线内侧、IS线腹侧为正值,反之为负;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肛提肌起始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板角度。[结果]1.SSTSE序列最适合用于盆腔脏器及肛提肌动态数字化三维重建。2.静态MRI可重建完整骨盆、肛提肌各细小组成及会阴小肌肉,但不能反映屏气用力下时盆腔脏器及肛提肌的位置。3.动态(屏气用力)MRI可获得正常已育患者屏气最大用力时盆腔脏器及肛提肌的位置与形态,但仅能重建部分骨盆,小肌肉显示欠佳。4.静动态结合:动态较静息PCL线增大,PIS及IS线无明显改变;膀胱颈、宫颈内口、宫颈外口、肛直肠连接处分别垂直下移12.63±12.68mm、9.41±10.46mm、10.51±11.65mm、9.27±6.51mm(P0.05);膀胱颈、宫颈内口、肛直肠连接处水平左移1-2mm,无临床意义;膀胱颈、宫颈内口、肛直肠连接处后移 9.43±8.74mm、9.95±9.07mm、6.92±7.65mm(P0.05)。5.静动态结合:动态较静息肛提肌裂孔正常“V形”减少,多出现5例“U形”;髂尾肌正常“穹隆状”减少,多出现4例凹槽形。6.静动态结合:动态较静息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距耻骨联合下缘左侧及右侧距离、肛提肌板角度分别增大6.94±8.74mm、4.04±7.16mm、4.25±7.19mm、4.10±7.21、6.30±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变化程度偏小。[结论]SSTSE序列最适用于正常已育女性盆腔脏器及肛提肌的三维、动态研究,正常已育女性盆底支持已有减弱,屏气用力动作可使脏器向下、向后移动1cm左右,肛提肌参数趋向松弛改变。第二部分POP女性盆腔器官及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模型的对比研究[目的]构建POP女性盆腔脏器及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模型,分析盆腔脏器及肛提肌的位置变化与形态特点。[方法]入组2014年12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经POP-Q诊断为POP的患者30例,分别采集盆腔静态T2加权TSE及第一部分摸索出的最佳动态序列SSTSE扫描,通过Mimics 10.01构建盆腔脏器及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模型,测量静动态脏器指示点或脱垂远端至耻尾线(PCL)的上下距离,至耻棘线(PIS)的左右距离,至坐骨棘连线(IS)的前后距离,PCL线头侧、PIS线内侧、IS线腹侧为正值,反之为负;测量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肛提肌起始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板角度。[结果]1.4例患者屏气用力动作配合不佳,屏气扫描失败故剔除;SSTSE序列同样适合POP患者盆腔脏器及肛提肌动态数字化三维重建。2.静态MRI可重建完整骨盆,薄层观察肛提肌起始处有无断裂,但不能反映盆腔脏器的最大脱垂程度。3.动态MRI可展现POP患者的最大脱垂程度,且发现2例患者合并小肠疝;但图像清晰度较静息下降,对肛提肌的观察不如静息。4.静动态结合:动态较静息PCL线增大,PIS及IS线无明显改变;POP患者膀胱颈、宫颈内口、宫颈外口、肛直肠连接处平均下移31.65±23.98mm、28.41±27.53mm、29.10±27.40mm、10.70±13.93mm(P0.05);膀胱颈、宫颈内口水平右移,肛直肠连接处水平左移,但移动度仅1-3mm,无临床意义;宫颈内口、肛直肠连接处水平后移10.56±12.02mm、7.54±6.41mm(P0.05),但膀胱前移(膀胱脱垂为主时)。5.静动态结合:动态较静息肛提肌裂孔全部失去正常“V形”,髂尾肌全部失去正常“穹隆状”,静态比动态多检出8例肛提肌耻骨联合下缘起始处缺损。6.静动态结合:动态较静息肛提肌前斜并向后下移动,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左侧及右侧距离、肛提肌板角度分别增大10.37±9.29mm、8.14±10.02mm、6.76±7.52mm、7.39±7.72mm、11.79±9.21°,反映肛提肌功能明显异常。[结论]SSTSE序列同样适合POP患者盆腔脏器及肛提肌的三维、动态研究;静态MRI图像更清晰,观察POP患者细致解剖更优,动态MRI可呈现POP患者的最大脱垂状态,且可明确患者是否合并肠疝或腹膜疝,静动结合最有利于POP患者的综合评估。脏器指示点至PCL线及IS线距离,可较好反映POP静动态上下及前后方向位移,脏器指示点至PIS线距离不能反映POP患者的旁侧缺陷;POP患者肛提肌静息便可见较多异常,动态使其异常更明显。第三部分正常已育及POP女性盆腔器官及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模型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正常已育及POP女性盆腔器官及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模型位置与形态变化的差异。[方法]利用第一及第二部分构建好的正常已育及POP女性盆腔脏器及肛提肌静动态MRI三维模型,对其三维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正常已育组与POP组年龄有统计学差异,BMI、经阴分娩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2.POP比正常已育组静动态肛提肌形态异常率均更高,但两组间静动态PCL线、PIS线、IS线长度均无明显差异。3.静态:POP比正常已育组膀胱颈、宫颈内口、宫颈外口、肛直肠连接处至PCL线垂直方向投影距离分别增大13.12±2.21mm、16.96±2.28mm、22.85±2.80mm、13.29±2.69mm(P0.05);两组膀胱颈、宫颈内口、肛直肠连接处至PIS线水平距离及两组宫颈内口至IS线前后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但POP比正常已育组膀胱颈、肛直肠连接处至IS线后移4.32±2.13mm、6.94±1.90mm(P0.05)。4.动态(屏气用力):POP比正常已育组膀胱颈、宫颈内口、宫颈外口、肛直肠连接处至PCL线垂直方向投影距离分别增大32.13±6.88mm、35.96±6.41mm、41.43±6.65mm、14.73±3.57mm(P0.05);两组肛直肠连接处至PIS线水平方向距离及两组膀胱颈、宫颈内口至IS线前后方向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但POP比正常已育组膀胱颈、宫颈内口至PIS线右移4.75±1.34mm、6.83±3.04mm,肛直肠连接处至IS线后移7.56±2.63mm(P0.05)。5.静态:POP比正常已育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左侧及右侧距离分别增大7.97±2.06mm、6.05±1.79mm、7.37±1.75mm(P0.05),两组肛提肌裂孔横径及肛提肌板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6.动态(屏气用力):POP比正常已育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肛提肌距耻骨联合下缘左侧及右侧距离、肛提肌板角度分别增大11.41±3.46mm、6.05±2.77mm、8.55±2.67mm、10.67±2.74mm、7.89±2.95°(P0.05)。7.静动态结合:两组脏器指示点移动度对比,正常已育组膀胱颈、宫颈内口、宫颈外口、肛直肠连接处垂直移动度分别为12.63±12.68mm、9.41±10.46mm、10.51±11.65mm、9.27±6.51mm,POP组膀胱颈、宫颈内口、宫颈外口、肛直肠连接处垂直移动度分别为31.65±23.98mm、28.41±27.53 mm、29.10±27.40mm、10.70±13.93mm;正常已育组膀胱颈后移度为9.43±8.74mm,POP组以膀胱脱垂为主时膀胱前移,两组左右方向移动度、宫颈内口及肛直肠连接处前后方向移动度均无显著差异。8.静动态结合:两组肛提肌改变量对比,正常已育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左右侧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板角度改变量分别为6.94±8.74mm、4.04±7.16mm、4.25±7.19mm、4.10±7.21mm、6.30±7.33°;POP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横径、肛提肌左右侧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肛提肌板角度改变量分别为10.37±9.29mm、8.14±10.02mm、6.76±7.52mm、7.39±7.72mm、11.79±9.21°,POP组的改变量接近正常已育组的两倍。[结论]POP患者行静态MRI时两组间便存在脏器及肛提肌参数的差异,但动态MRI使得差异更明显;两组膀胱、子宫下移度存在明显差异,但POP直肠下移度接近正常已育组,因本研究纳入前中盆腔脱垂为主的病例,静动态POP组子宫、直肠后移度接近正常已育组,但POP组膀胱可前移(膀胱脱垂为主时);脏器指示点至PIS线距离不能反映旁侧缺陷情况。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捚智;李醒;吕伟扬;张天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解剖学静动态磁共振成像[J];医疗装备;2017年02期
2 石玉萍;梁小红;于燕;王爱香;;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7年02期
3 刘萍;陈若兰;陈春林;廖科丹;王月祉;陈兰;彭程;黄璐;王建平;谭欢庆;唐连;唐雷;钟世镇;;孕晚期女性肛提肌及邻近结构磁共振三维结构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6年05期
4 贾翔;吴氢凯;;盆底磁共振成像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6年02期
5 江丽;林丽仙;陈琦芳;朱建平;宋梅;罗晓莉;;经会阴三维超声动态观察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形态变化[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2016年02期
6 王丹;李萍;李利琼;胡谢;;经阴道四维超声成像在诊断自然分娩产妇盆底功能异常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年03期
7 马辛欣;尚诗瑶;谢冰;孙秀丽;杨欣;武靖;洪楠;王建六;;磁共振成像对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子宫骶主韧带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的量化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年04期
8 陈永康;陆薇丹;韩劲松;周延;刘剑羽;张坤;;动态磁共振成像在女性盆腔器官脱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年07期
9 刘萍;陈若兰;陈春林;陈兰;彭程;黄璐;王建平;谭欢庆;廖科丹;唐连;王月祉;唐雷;钟世镇;;静息状态下盆腔器官脱垂与非盆腔器官脱垂女性肛提肌MRI三维结构的对比[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06期
10 华冰;;PFD患者及正常女性盆底解剖结构的MRI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年05期
,
本文编号:
2463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46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