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细胞OC3杀伤与自噬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7-14 17:37
【摘要】:目的研究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与紫杉醇(paclitaxel,PTX)联合应用对人卵巢癌细胞OC3杀伤及自噬的影响,探讨两药联合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利用SAHA和(或)PTX处理OC3细胞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AO/EB双染色观察细胞是否出现自噬泡,析因方差法与金式公式法分析联合用药效果。结果 SAHA和PTX单独或联合用药处理后,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联合用药组细胞形态较单独用药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大部分出现折光率差和死亡的现象;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表明,联合用药组较单独用药组显著抑制OC3细胞的增殖与存活(P0.05);析因方差分析显示,两药存在正交互作用,金式公式计算表明两药具有协同效应;AO/EB双染色发现各组细胞出现自噬现象,且联合用药组诱导自噬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 SAHA联合PTX对人卵巢癌细胞OC3具有明显的协同杀伤作用,并可诱导其发生自噬。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octanodiamide hydroxamic acid (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 combined with paclitaxel (paclitaxel,PTX) on the killing and autophagy of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 OC3, an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drugs has synergistic effect. Methods OC3 cells were treated with SAHA and / or PTX, the morphology of OC3 cells was observed under inverted microscope, the growth state of OC3 cells was detected by (MTT), the autophagy was observed by AO/EB double staining, and the effect of combined administration was analyzed by factorial variance method and gold formula metho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with SAHA and PTX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the morphology of cells in the combin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lone, and most of the cells showed refractive index difference and death. The results of MTT assay showed that the proliferation of OC3 cells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single treatment group (P 0.05). Factorial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re was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drugs, and gold formula calculation showed that the two drugs had synergistic effect. AO/EB double staining showed autophagy in each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autophagy induced in the combined dru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ingle drug group. Conclusion SAHA combined with PTX has obvious synergistic killing effect on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 OC3 and can induce autophagy.
【作者单位】: 空军总医院妇产科;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大兴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70996,31171084)
【分类号】:R737.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米清;洪明;谢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通过激活p-JNK信号通路诱导肾癌细胞凋亡(英文)[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2 李仲颖;牛朝诗;;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抗胶质瘤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年02期

3 秦永刚;李晨旭;李雷;王永杰;卢日峰;杜海英;陈巾宇;郭丽;;自噬在镉致大鼠肾脏损伤中的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年02期

4 牟朝丽;祁小妮;张婧;张志琪;;模拟体内微环境筛选与肿瘤细胞作用的中药活性成分[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3期

5 王晓晖;周景俭;胡文娟;;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晚期卵巢癌24例效果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3年S1期

6 刘朝晖;刘元林;李俊峰;赵岳;童英;张毅;;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存活与凋亡的影响[J];军事医学;2014年03期

7 刘战培;李艳艳;高波;黎军;高俊萍;林苹;;小白菊内酯诱导肝癌细胞SMMC 7721自噬性死亡的实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年04期

8 吕芳;;用顺铂注射液对卵巢癌患者进行化疗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年11期

9 王筝;吴维光;闫洪亮;;SAHA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转移潜能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年04期

10 谷涉群;黄建鸣;姚文秀;邓碧芳;查晓;程佳;青晓艳;朱熠;何苗;;氯喹靶向溶酶体增加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刁建升;HDAC参与瘢痕疙瘩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2 何卫阳;TRAF2和RIP1介导的JNK激活诱导的自噬存活通路降低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3 马玲云;基于多元数据分析研究中药化学对照品定值[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王芸芸;EphA2经P-gp及自噬作用调控鼻咽癌紫杉醇耐药性[D];中南大学;2014年

5 何英姿;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斑马鱼后部侧线系统的早期发育以及内耳前体细胞的分化过程[D];复旦大学;2012年

6 王国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晓丽;氯喹抑制放射诱导的自噬对食管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3年

2 粟忠武;鼻咽癌放疗抗拒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陈秀萍;丙戊酸钠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放疗增敏作用[D];苏州大学;2014年

4 谭盈盈;九谷酵汁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李仲颖;组蛋白H3乙酰化介导Nanog基因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6 蒋琛琛;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7 王丹;联合应用三氧化二砷与紫杉醇诱导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4年

8 胡贤娇;二烯丙基二硫上调Beclin1介导白血病K562细胞自噬[D];南华大学;2014年

9 陈修思;miR-106b靶向调控胰岛素产生细胞诱导过程中Ngn3基因的表达[D];辽宁医学院;2014年

10 刘朝晖;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的体外研究[D];河北北方学院;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发仁;许丽艳;沈忠英;李恩民;;自噬的概述[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周欢欢;姜涛;邹向阳;;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J];肿瘤学杂志;2010年06期

3 杨晓亮;王坚;;自噬调节与肿瘤治疗[J];海南医学;2011年03期

4 潘耀柱;王璇;白海;王存邦;;自噬与肿瘤[J];肿瘤防治研究;2011年09期

5 谢洪;李艳君;陈英玉;;线粒体自噬[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年12期

6 丁渭;张玉林;陈德喜;;自噬——凋亡之后的新理念[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2年05期

7 陈艾;童煜;毛萌;;小自噬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年05期

8 戴薇薇;金国琴;;衰老与自噬的交互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9 董梦;;自噬在肿瘤研究中的新突破[J];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8期

10 郭亚男;刘青;;自噬对衰老的调节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雪;漆永梅;张迎梅;;镉、活性氧自由基与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A];中国活性氧生物学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秦正红;粱中琴;陶陆阳;黄强;刘春风;蒋星红;倪宏;邢春根;;自噬在细胞生存与死亡中的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秦正红;;自噬与肿瘤和神经细胞生存——药物作用的新靶位[A];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药物靶点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李芹;丁壮;;自噬功能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胡晨;张璇;滕衍斌;胡海汐;周丛照;;家蚕中自噬相关蛋白Atg8的结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陈希;李民;Xiao-Ming Yin;李林洁;;通过不同途径诱导自噬的化合物对Atg9的依赖性不同[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陈涓涓;敬静;蔡元博;张俊龙;;针对活体细胞自噬行为的发光金属配合物的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宁晓洁;钟自彪;王彦峰;付贞;叶启发;;缺血再灌注诱导小鼠肝细胞自噬[A];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吴晓琦;李丹丹;邓蓉;江山;杨芬;冯公侃;朱孝峰;;CaMKKβ磷酸化Beclin 1调控自噬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A];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周鸿雁;裴中;陈杰;申存周;钱浩;刘妍梅;冼文彪;郑一帆;陈玲;;线粒体动力改变参与了LRRK2突变导致的自噬[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生命学院;俞立课题组在《科学》发文揭示自噬调控的重要机制[N];新清华;2012年

2 周飞 张粹兰;花榈木“自噬”可抗癌[N];广东科技报;2011年

3 张明永;水稻自噬基因研究取得新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聪;乙酰化在自噬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2 张艳林;自噬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英;自噬与凋亡分子水平相关关系的探讨[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4 徐秋林;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不同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5 潘耀柱;抑制自噬增加阿霉素对骨髓瘤细胞的促凋亡活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谢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内皮细胞中的自噬[D];苏州大学;2011年

7 张俊;自噬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许永华;肝脏中细胞自噬现象及自噬调控导向的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9 辛乐;自噬与凋亡在柯萨奇病毒B组3型感染细胞过程中的变现及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10 董志武;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调控及膜联蛋白A7促进内皮细胞自噬作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丽丹;自噬在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陈清凤;工频磁场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D];浙江大学;2011年

3 涂芊茜;自噬在脂肪酸诱导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4 董雯雯;自噬在小鼠脑出血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5 韩伟;引起肿瘤细胞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发现及其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哲;自噬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放射损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陈皎皎;自噬/溶酶体途径在小鼠皮层神经元糖氧剥夺离体缺血模型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8年

8 刘梅;PIP5KI家族在自噬中的功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9 乜全民;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噬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朱娜;自噬通路在泛素连接酶Hrd1介导的α1-抗胰蛋白酶Z突变体降解中的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14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514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e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