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会导致女性生育能力减退,因此,DOR 是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治疗的适应症之一。ART的主要方法是体外受精/卵泡浆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而控制性卵巢刺激(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COS)是 IVF/ICSI-ET 最常应用的获卵治疗方案,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局。在COS过程中,卵巢对刺激反应不良的病理状态为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而DOR是POR的最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DOR、POR有可能发展为卵巢功能不全、甚至衰竭。随着对卵巢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的概念在2015年被正式提出,其诊断标准包括月经异常和生化指标异常:月经周期异常/闭经至少4个月,且两次间隔4周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25 IU/L,但该标准仅为专家共识,缺乏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尚存争议。关于POI的诊疗和健康管理,POI患者除了生殖功能严重受损外,她们发生焦虑抑郁、骨质疏松、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也明显升高。此外,对于POI各阶段发生发展、波动变化过程也有待研究。POI的病因复杂多样:遗传性(染色体和基因缺陷)、自身免疫性、医源性因素等均为POI的原因,此外,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生活方式等均可能导致POI的发生,同时约65%的POI患者病因仍不明确,因此,关于POI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对于DOR患者进行COS后发生POR的周期临床特点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探讨DOR、POR患者IVF/ICSI-ET的临床特点及其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并且,关于DOR、POR是否会发展为POI及其发展特点、持续时间的问题,国内外均鲜有文献报道。此外,哪些因素影响DOR、POR发展为POI更未见相关研究。因此本课题将探讨上述三个问题,为POI的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提供进一步的参考。第一部分DOR女性在IVF/ICSI-ET过程中发生POR的患者特征及临床结局的分析目的通过对DOR、POR患者在IVF/ICSI-ET过程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5月于本中心本医疗组的DOR患者行IVF/ICSI-ET过程中,发生PO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纳入标准(满足①②,同时满足③④⑤⑥的其中一点:①女性不孕患者,就诊时年龄40岁;②至少有1个COS周期获卵数≥3;③基础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 9 个;④基础 FSH10IU/L;⑤ FSH/LH2;⑥AMH0.5~l.lng/ml。排除标准:①卵巢多囊样改变(polycystic ovary,PCO)或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②因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因素等其他非卵巢因素原因导致闭经者;③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横向分析:根据既往最高基础FSH水平,将患者分为3个组别:A组(FSH≤ 15 IU/L)、B组(15FSH≤25 IU/L)、C组(FSH25 IU/L),对患者 IVF/ICSI-ET周期资料进行分析;纵向分析:对患者COS后不同节点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分别比较无可利用胚胎组与有可利用胚胎组、非临床妊娠组与临床妊娠组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且分别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将是否有可利用胚胎、是否妊娠作为各自对应的因变量,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此外,通过分类树分析,评估启动周期AFC对优质胚胎数及平均AFC对累计优质胚胎数预测价值。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的最高基础FSH水平的横向分析结果如下:患者的一般情况:除三组间患者的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在不孕年限、平均AFC、启动周期AFC上,C组B组A组;在既往最高FSH、启动周期FSH及其各自对应的LH上,A组B组C组;在E2(既往最高FSH时)、启动周期E2上,B组C组A组。患者的周期临床特点:除三组间患者的卵子成熟率、正常受精比例和可利用胚胎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在新鲜周移植取消率上,A组C组B组;在启动周期取消率、无获卵率、无可利用胚胎周期率上,A组B组C组;在每周期获卵数上,C组B组A组;在周期方案的选择上,其中,A组常规方案和微刺激方案占比最多,分别为:80.1%、11.8%;B组常规方案和微刺激方案占比最多,分别为:61.5%、20.5%;C组常规方案和自然周期占比最多,二者均为39.6%。患者的临床结局:在新鲜周期每周期胚胎移植数上,C组B组A组,总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新鲜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的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者的平均累计可利用胚胎数、患者的平均累计优质胚胎数上,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的平均累计移植胚胎数上,C组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患者的平均累计移植次数、患者的累计妊娠率、患者的种植胚胎率、活产率上,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FET周期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上,三组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在无可利用胚胎组与有可利用胚胎组的单因素分析中,启动周期基础AFC、启动周期和既往最高基础FSH及其各自对应的LH、COS方案的选择、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天数、Gn总剂量、trigger日≥14mm卵泡数、trigger日≥1Omm卵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rigger日≥14mm卵泡数与有可利用胚胎的几率呈正相关(P0.001,OR=1.75)。3新鲜移植周期非妊娠组与妊娠组的单因素分析中,trigger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和移植优质胚胎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rigger日内膜厚度与妊娠几率呈正相关(P=0.008,OR=1.32);移植优质胚胎数与妊娠几率呈正相关(P=0.004,OR=2.50)。4启动周期AFC对优质胚胎数的预测:启动周期基础AFC≤6个时,启动周期优质胚胎形成个数平均为0.535个;而启动周期基础AFC6个时,启动周期优质胚胎形成个数平均为0.990个。平均AFC对累计优质胚胎数预测:患者平均双侧AFC≤6个时,患者无累计优质胚胎的几率为48.8%;患者平均双侧AFC6个时,患者无累计优质胚胎的几率为21.8%。结论1既往最高FSH越高,IVF/ICSI的周期取消率、无获卵率、无可利用胚胎率越高,患者的累计可利用胚胎数和累计优质胚胎数越少。但是,即使卵巢储备功能严重下降,甚至达到POI,仍有机会可以获得正常妊娠。2 trigger日≥14mm卵泡数与有可利用胚胎获得的几率有关。3 trigger日内膜厚度、移植优质胚胎数是影响新鲜移植周期是否妊娠的重要因素。4基础AFC对优质胚胎数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DOR女性在IVF/ICSI-ET治疗后卵巢储备功能与身心健康状况的随访目的对DOR的患者IVF/ICSI-ET治疗后卵巢储备功能及身心健康状况进行随访,同时初步探讨患者是否会由DOR发展为POI及其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本研究第一部分DOR、POI育龄女性,以及2013年11月至2017年10月,门诊就诊的DOR、POI的育龄女性。纳入、排除标准同论文的第一部分,此外,排除随访时年龄≥40岁但仍未诊断POI的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收集、随访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卵巢储备功能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盆腔超声结果;AMH和性激素检测结果,其他系统的检验检查结果,包括骨密度、血脂和其他身体健康状况等。由患者自愿填写围绝经期症状评估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既往诊断为DOR的92名患者中,随访时有20名不愿意配合检验检查的随访;有83.33%(60/72)仍为DOR状态;有6.94%(5/72)为POI状态;有9.72%(7/72)为可疑POI状态。因此,既往为DOR患者但是随访时发展为POI(包括确诊POI和可疑POI)的患者占比为16.67%(12/72)。2既往达到2015年POI诊断标准的38名患者中,有12名无法配合检验检查的随访;随访时有24名(92.31%)仍为POI状态,有2名(7.69%)为DOR状态。3在AMH、基础E2上,POI组均显著低于非POI组;POI组在基础FSH及其对应的LH、FSH差值(随访时基础FSH-既往最高基础FSH)、在基础AFC、卵巢可显示径线、子宫平均径线、卵巢欠清比例上,POI组均显著高于非POI组。4非POI组随访时基础FSH小于既往基础FSH最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卵巢功能相关临床指标上,其随访时与既往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而POI组的既往和随访时卵巢功能相关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5共有106名患者填写了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非POI组(n=61)有27例(44.3%)有围绝经期症状;POI组(n=45)有29例(64.4%)有围绝经期相关症状。两组患者的症状平均数±标准差分别为6.11 ±3.77分、8.78±5.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共有98名患者自愿填写了焦虑、抑郁自评量表。非POI组(n=58)和POI组(n=40)分别有2例(3.4%)、9例(22.5%)的患者表现出焦虑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分别有58例(31.0%)、21例(52.5%)的患者表现出抑郁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骨密度:共有16名POI患者进行了骨密度的检查,其中9名(56.25%)患者骨密度正常,5名(31.25%)患者低骨量,2名(12.50%)患者骨质疏松。8血脂:非POI组共有17名女性进行了血脂检查,其中有13人(76.5%)出现脂代谢异常,而POI组共有18名女性进行了血脂检查,其中8人(44.4%)出现了血脂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其他健康状况:POI患者中,有2名(7.69%)患者既往于我中心行IVF/ICSI-ET治疗未孕,后来出现自然妊娠并各自成功分娩1名健康活产婴儿;有1名患者右卵巢先天性缺如、单角子宫,行泌尿系超声发现右肾缺如;有1名患者频繁出现骨折、泌尿系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有1名患者随访过程中,诊断乳腺癌;有1名患者随访时诉出现四肢末端感觉异常,表现为手指、脚趾麻木感,嘱患者相关科室就诊,患者诉未查明病因。结论1 POI是一个渐进和波动的发展过程:部分DOR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会逐渐下降,随访时发展为POI,占比16.67%,历时4月至4年不等;部分POI患者随访时出现卵巢储备功能好转,占比7.69%。2 FSH的波动范围大,目前关于POI诊断的生化指标只有FSH,不利于POI的早期诊疗。因此,联合AFC或者AMH等指标的更为确切、恰当的POI诊断标准有待研究。3 POI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殖健康、躯体健康和精神心理健康,且在卵巢功能下降阶段,就已经开始危害女性健康。坚持HRT治疗可缓解POI患者雌激素缺乏相关症状,维持全身多个系统健康。第三部分DOR女性发展为POI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对随访时仍仅是DOR、POR的患者与随访时为POI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探讨DOR、POR的患者发展为POI的病因与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同论文第二部分。阅读文献,制定《女性生殖健康调查问卷》(见附录4),同时收集患者的既往就诊和随访资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月经与孕产史、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既往史、家族史和染色体核型、围绝经期症状与心理症状。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时,比较POI组与非POI组两组的资料差异,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检验、t检验等进行分析,筛选出P0.1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展为POI作为因变量,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因素分析中,非POI组与POI组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如下:在初潮年龄≤12岁比例、月经周期异常比例(85%VS 28.9%)、月经量少的比例(44.4%VS 13.4%)上,POI组均大于非POI组;在妊娠次数上,非POI组的患者妊娠0次、1次、≥2次的比例分别是27.8%、38.9%、33.3%,而POI组则分别为53.2%、12.8%、34.0%;在分娩史上,非POI组无分娩史的占比44.4%,POI组无分娩史的占比66.0%。在蔬菜摄入频率上,非POI组每周3次、每周3-6次、每周≥7次的比例分别为 2.2%、13.3%、84.4%,而 POI 组分别为 17.8%、35.3%、52.9%;在水果摄入频率上,非POI组每周3次、每周3-6次、每周≥7次的比例分别为17.8%、35.6%、46.7%,而 POI 组分别为 38.2%、41.2%、20.6%;在经常刻意节食(23.5%VS 4.4%)、被动吸烟(55.0%VS 30.4%)、工作中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23.5%VS 4.4%)、工作经常倒班(32.4%VS 13.3%)、每晚睡眠时间小于7小时(55.9%VS 20.0%)上,POI组的比例均大于非POI组。在输卵管炎病史(28.2%VS 37.8%)上,POI组的比例小于非POI组;在焦虑症状(22.5%VS3.4%)、抑郁(52.5%VS 31.0%)症状、女性亲属在40岁前闭经比例(12.5%VS 0)上,POI组比例均高于非POI组。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是否发展为POI作为因变量,将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月经量、服用避孕药、妊娠次数、分娩次数、蔬菜摄入频率、水果摄入频率、豆制品摄入频率、刻意节食、被动吸烟、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接触史、每晚睡眠时间、经常倒班工作、输卵管炎症、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病或紊乱、家族中有女性亲属40岁前闭经、围绝经期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共21项作为自变量,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指标为月经周期异常、妊娠次数(1次)、刻意节食、自身免疫异常或疾病史,回归系数分别为 2.18、-4.28、1.71、3.61,OR 值分别为 8.86、0.014、5.54、36.99。结论1既往月经周期是否异常、妊娠次数、是否经常刻意节食、有无自身免疫性异常或疾病史是影响DOR患者是否会发展为POI的关键因素;2既往月经周期异常是DOR患者发展为POI的危险因素(OR=8.86,P=0.006);3妊娠次数为1次是DOR患者发展为POI的保护因素(OR=0.014,P=0.007),但妊娠次数为2次以上与发展为POI无关;4经常刻意节食是DOR患者发展为POI的危险因素(OR=5.54,P=0.041);5有自身免疫性异常或疾病史是DOR患者发展为POI的危险因素(OR=36.99,P=0.018)。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1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子江;田秦杰;乔杰;刘嘉茵;杨冬梓;黄荷凤;梁晓燕;秦莹莹;伍琼芳;杨晓葵;肖红梅;陈士岭;姚元庆;徐丛剑;曹云霞;张以文;庄广伦;陈贵安;林金芳;李尚为;朱桂金;章晓梅;华克勤;阮祥燕;吴洁;郁琦;孙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7年09期
2 周灿权;古芳;;重视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与卵巢早衰对女性健康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年08期
3 李婧;吕娟;王宇娟;王赞宏;;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剥除术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年07期
4 乔杰;马彩虹;刘嘉茵;马翔;李尚为;杨业洲;张波;腊晓琳;王晓红;朱依敏;陈子江;周从容;徐艳文;张松英;孙峗;章汉旺;艾继辉;孙莹璞;胡琳莉;李蓉;盛燕;林戈;武学清;刘平;;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生殖与避孕;2015年04期
5 武学清;孔蕊;田莉;龚斐;胡琳莉;孙莹璞;陈新娜;朱依敏;胡燕军;孙伟;乔杰;;卵巢低反应专家共识[J];生殖与避孕;2015年02期
6 刘梅林;胡大一;韩雅玲;叶平;霍勇;马长生;丁文惠;陈韵岱;张抒扬;钱菊英;王薇;李向平;;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年04期
7 孙杨芳;周坚红;;不同绝经阶段女性硫酸脱氢表雄酮、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年10期
8 ;绝经相关激素补充治疗的规范诊疗流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年02期
9 李剑虹;王丽敏;米生权;张梅;李镒冲;姜勇;徐瑜;戴蒙;王临虹;;2010年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和治疗率及控制率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8期
10 闫娅妮;陈妍华;李丽玮;庞淑兰;;卵巢早衰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志艺;卵巢早衰的遗传学病因分析和PTEN抑制剂对卵巢的作用及其安全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彩;63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2 许丽娟;GnRH拮抗剂方案中两次应用GnRH激动剂诱导卵子成熟的临床结局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莉;卵巢早衰发病因素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耿玲;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策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5 闫娅妮;卵巢早衰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华北煤炭医学院;2010年
,
本文编号:
262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