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癌及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
【图文】:
1980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 CC 患者 66 例, 1 例 19 岁患者,以右附件肿物就诊,发病之前无性生活史,无妊娠史,术理证实为卵巢 CC,因卵巢 CC 为生殖细胞恶变所致,其生物学行为与子宫完全不同,故将该例患者剔除。剩余 65 例患者,I 期 13 例、II 期 7 例、III4 例、IV 期 21 例;而评分为低危的患者有 14 例(21.5%),低危患者中评分-4 分的患者有 6 例,评分为 5-6 分的患者有 8 例,评分为高危的患者有 5178.5%)。其中绝经后妇女有 3 例,占 4.6%(3/65),有 2 例绝经后妇女,分经 10 年、8 年,且病灶均原发于子宫,,经基因多态性分析确诊为 NGC;另绝经后患者绝经 3 年,前次妊娠为人工流产,未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尚不能是 GC 或 NGC。.1 年龄CC 患者年龄介于 20-63 岁,平均年龄 35.1 岁(35.1±10.1 岁),其中 20-293 例(35.4%),30-39 岁 23 例(35.4%),40-49 岁以上 11 例(16.9%),50上 8 例(12.3%)(见图 1.1)。其中绝经妇女 3 例,病灶均原发于子宫,分经 10 年、3 年、8 年。绝经妇女占所有 CC 的 4.6%(3/65)。
妊娠的性质及间隔时间GC 患者的发病与妊娠事件无关,故讨论前次妊娠史时,将 2 例确者排除。剩余 63 例患者中,既往妊娠有葡萄胎妊娠史的占 39.7%(26 例葡萄胎后正常足月妊娠,1 例葡萄胎后继发左侧输卵管妊娠)。型中,流产 38.1%(24/63),葡萄胎 28.6%(18/63),足月产 23.8%(15 7.9%(5/63),另外 1 例(1.6%)较特殊,宫内妊娠 5 月时确诊腹宫内死胎行药物引产,而上一次妊娠是 1 年前的人工流产(图 1.2) 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除去 2 例 NGC 患者,其范围在 0-192 月,平均一例因同时合并宫内妊娠,故间隔时间为 0 月,具体分布情况见表 1 年的 44.4%(28/63),1 年以上的 55.6%(35/63)。其中葡萄胎 1有 6 例,1 年以上发病的有 12 例;而非葡萄胎 1 年以后发病的有 2发病的有 23 例。用卡方检验比较二者差异,CC 是否在前次妊娠间内发病与是否是葡萄胎妊娠无显著性差异(χ2=1.260,P=0.262)(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3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芳;向阳;冯凤芝;任彤;杨秀玉;崔竹梅;万希润;;男性原发绒癌1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回顾[J];生殖医学杂志;2014年02期
2 祁玉娟;;男性绒癌1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3 张温花;;1例Ⅳ期绒癌患者的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6年19期
4 孙静;孙建伟;李静;;1例先天性绒癌成功救治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34期
5 王立,段明辉,李辉,沈悌;绒癌化疗后继发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02期
6 曹学智,夏君文;足月妊娠产后1月余发现绒癌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年03期
7 秦红,张洁,刘兰兰;绒癌化疗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年02期
8 刘玉涛,徐岩,刘丽芝;绒癌患者化疗的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3年12期
9 周宇松,董西莲;晚期绒癌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3年04期
10 雷复华,杨海英,高思琮;合体细胞子宫内膜炎误诊为绒癌1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子敬;;绒癌与恶性葡萄胎肺转移的X线表现[A];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2 陈丽莉;郑伟;;人绒癌细胞株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及其生物学特性[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张远怀;;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转移性绒癌3例[A];2004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明丽;;1例Ⅳ期绒癌病人的抢救及护理体会[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谭志琼;谢圣英;;化疗+手术治疗绒癌的个案分析[A];全国子宫颈癌暨湖北省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李敏;;Ⅳ期绒癌患者的抢救及护理体会[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秦玉娟;郑小琴;钟英华;黄金香;赵碧辉;;绒癌脑转移患者鞘内化疗的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杨秀玉;;侵葡和绒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探索[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韩冰;向阳;冯凤芝;万希润;钱海利;张雪燕;孟希亭;林晨;;内质网蛋白质折叠系统在对抗代谢药物耐药绒癌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彩霞;张吟雪;;恶性滋养细胞肿瘤51例临床分析[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谢明霞;绝经后仍需提防绒癌[N];大众卫生报;2005年
2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陈锦屏;葡萄胎易变绒癌[N];健康时报;2008年
3 北京协和医院 陈明雁 向阳;怎样提高耐药性滋养细胞肿瘤治愈率[N];健康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顾泳;能以生命托付的“仗义”教授[N];解放日报;2011年
5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 朴雪梅;进修 学技术更要学精神[N];健康报;2015年
6 指导专家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 姚兵 记者 符蓉;三成以上肿瘤可治愈[N];医药导报;2006年
7 吕斌;人流术后出血警惕绒毛膜癌[N];家庭医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雨;CD105在绒癌耐药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2 陈杰;去甲斑蝥素对人绒癌和皮肤癌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3 孙云燕;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DLX4对绒癌细胞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4 崔竹梅;绒癌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耐药基因逆转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5 刘晓霞;Genistein对绒癌耐药细胞株JAR/MTX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复旦大学;2005年
6 何志斌;C1QBP、高糖基化hCG在人外周血的测定及其与绒癌耐药关系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7 李威;绒癌耐药细胞系5-FU/FUDR代谢通路的相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8 丛青;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绒癌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韩冰;内质网蛋白质折叠及其相关通路在耐药绒癌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马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携带人肿瘤坏死因子a基因逆转绒癌耐药的体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林萍;绒癌及绝经后子宫绒癌的临床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王康;二氢杨梅素通过NF-κB通路增强绒癌JAR细胞对VP16敏感性的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8年
3 李丹;靶向治疗绒癌内生菌灵菌红素多聚赖氨酸树状高分子纳米药剂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年
4 袁冬;低氧诱导的SPOP通过调节PTEN/PI3K/AKT信号通路和EMT抑制绒癌的生长转移[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5 王琳;二氢杨梅素通过作用于MicroRNA373抑制绒癌JAR细胞生长的研究[D];承德医学院;2017年
6 董桂江;绒癌脑转移的诊断与治疗并1例鞍区转移病例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7 王红芳;硼替佐米单药及联合5-氟尿嘧啶对绒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D];河北北方学院;2013年
8 何娟;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47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卓;外源性IL-12对绒癌JEG-3细胞增殖、侵袭及周期时相的影响[D];承德医学院;2012年
10 李林夕;缺氧下绒癌JEG-3细胞HIF-1α及VEGF的表达及其对侵袭能力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6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68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