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中ER、PR、P53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0-10-12 21:31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颈癌、卵巢癌同为女性生殖道的三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左右。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75%左右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在50岁以上,近些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部分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子宫内膜癌为西方国家中最常见的妇科肿瘤,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每10万女性中就会有287例新发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和74例因子宫内膜癌死亡的病例[1]。子宫内膜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严重的威胁,其发生与发展并不仅仅是与雌、孕激素相关,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目前,从分子生物学领域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依然是临床工作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现阶段绝大多数的报道、研究等仍然局限于单个蛋白的检测,将单一指标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比较,而对于多个蛋白的联合检测,并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ER、PR、突变型p53和Ki-67四种蛋白进行检测,分别观察单蛋白、多蛋白的改变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产医院经过组织学证实的45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突变型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电话等方式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ER、PR、突变型p53及Ki-67蛋白的异常表达均在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之间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高、突变型p53表达率低、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ER、PR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病理分期的增加以及肌层浸润深度的加深,其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p53蛋白以及Ki-67随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肌层浸润深度的加深以及淋巴结的转移,二者的阳性表达亦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p53随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其表达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蛋白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中表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PR的阴性表达、突变型p53的表达以及Ki-67的阳性表达均会增加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可能性。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突变型P53以及Ki-67四种蛋白联合检测其异常表达情况远远高于单个蛋白的检测结果。结论检测ER、PR、P53以及Ki-67四种蛋白对判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以及评估预后、指导进一步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ER、PR的阴性表达、p53蛋白的突变以及Ki-67的异常阳性表达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及复发的危险因素。ER、PR、突变型p53以及Ki-67表达之所以不同,可能是该四种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不同发生发展阶段中发生改变,从而反映了ER、PR、P53和Ki-67该四种蛋白之间的关系可能既是一种相互独立又是一种相互协同的关系,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将多种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进行综合性的判断,从而弥补单个蛋白检测的不足,更好地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学位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7.3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8301
【学位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37.3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蔡凤梅;王卉芳;刘辉;郅玲然;王亚楼;;ER、PR、Ki-67、CA12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5年02期
2 周颖;廖予妹;;联合检测多种分子标志物及血清CA_(125)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4年12期
3 姚微;黄华;花敏慧;高薇薇;仲建新;;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β的甲基化与表达研究[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年03期
4 莫训群;姚军;黄梦婷;;STAT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ER、PR相关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1期
5 魏桠楠;周冬梅;吴凌;杨婷;祝颖;冯怡雯;张箴波;祝亚平;丰有吉;;过表达ER恢复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癌KLE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6期
6 姚远洋;王悦;沈丹华;王建六;魏丽惠;;子宫内膜癌分子标志物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7 王志启;王建六;郭健;魏丽惠;;内分泌辅助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34期
8 马大烈,白辰光;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标记结果的观察和判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2838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8383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