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口服益生菌对孕妇肠道和阴道大肠杆菌K1和B族链球菌定殖的干预及对孕妇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26 12:32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感染是细菌性脑膜炎,而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中B族链球菌(GBS)和大肠埃希菌(E.coli)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研究显示,在产妇胃肠道或生殖道定殖是GBS引起侵入性新生儿感染的主要途径。目前临床上针对GBS感染的孕妇治疗方案主要以产时抗生素预防治疗为主,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峻。近几年,新生儿感染E.coli引起脑膜炎的报道越来越多,资料表明E.coli K1已上升为主要致病菌之一。孕妇肠道是E.coli K1的主要来源,定殖于肠道的E.coli K1可能因孕妇的特殊体质而容易转移至阴道,而新生儿通过产道出生时便很可能被感染。侵入性E.coli K1 一旦经口或皮肤等进入新生儿肠道,由于新生儿肠道屏障发育不完善,使细菌容易突破屏障而转移进入血液并随血液上行入脑,穿过血脑屏障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诱发脑膜炎。目前体内外实验证明,益生菌具有抑制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黏附、侵袭、血行转移的功效,但尚缺乏临床数据验证。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致围产儿不良结局,且随着对人体微生态群落的深入了解,益生菌对生殖道等微生态群落的改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二、研究方法1.用荧光定量PCR筛查孕晚期(妊娠35周~37周)孕妇生殖道、直肠分泌物标本,计算GBS的定殖率。收集2011年至2017年期间在广东省范围门诊就诊的2539例妊娠健康孕妇的阴道、直肠分泌物。选择符合要求的32孕周孕妇47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益生菌组22例,对照组25例,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组孕妇体内服药前、后的微生态环境中大肠埃希菌的变化。2.然后选择50例GBS筛查阳性的35孕周孕妇,随机分成益生菌组和对照组,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分组孕妇体内微生态环境中GBS定量变化。3.同时使用荧光PCR筛查对临床收集的2539例孕晚期(35周)孕妇生殖道、直肠分泌物标本进行GBS检测并计算携带率。4.用阴道微生态综合评价法筛查孕妇阴道微生态状态,选择阴道微生态失衡但又无临床症状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益生菌,对照组不服,用阴道微生态综合评价法评价两组阴道微生态的状态。三、结果1.研究前对不同组别孕妇的基本资料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差别、经产妇比例和受教育水平3个方面比较均无差异(P0.05),证明不同组间孕妇具有可比性。2.观察上述不同组别的孕妇服用益生菌体内微生态状况,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用益生菌组在服药前后,阴道和直肠分泌物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F=32.866,P0.001),孕妇服用益生菌后E.coli K1的数量显著低于服用益生菌前(P0.05),且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0.05,F=41.546,P0.001)。3.检查服益生菌组孕妇体内GBS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服用益生菌前后GBS的定殖数量有降低趋势,且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趋势。4.通过阴道微生态综合评价法,筛查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率为38.4%。经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服用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相比阴道微生态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结论1.本研究筛查的广东省孕晚期(妊娠35周~37周)孕妇的GBS平均携带率为8.07%。2.本研究结果提示本文筛查的广东省孕晚期孕妇的B族链球菌平均携带率为8.07%,GBS可能是新生儿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之一。3.口服益生菌疗法可能通过抑制E.coli K1在孕妇肠道和生殖道的定殖以预防血流播散性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4.口服益生菌疗法能轻度改善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但疗效暂不明显。
【学位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14
【部分图文】:

扩增曲线,携带者,荧光标记,孕妇


通过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式扩增(PCR)法对孕晚期孕妇生殖道分泌物和直肠??分泌物标本进行GBS的检测,2539例孕晚期(35周)孕妇中共检出GBS携带者??205例,带菌率为8.07%。如图2-1、图2-2。??—?——一—?????;??1.5DO.OOQ?-??1.250,000??一??1.000.0D0?-?Z??????<§?/??<3?750?.ODD?-?/?/?,?—??咖_?/??-卿?於乃/??108,472.602109??〇?r------從――??‘?屬'…—?一?一—??2?4?6?a?1。?12?t?在?18?13?2Q?22?24?遂?2a?沒3?32?34?滅涵紹?42?>44;??Cycle??图2-1?GBS扩增曲线??Figure?2-1?Amplification?curve?of?GBS??15??

标准曲线,标准曲线,携带者,荧光标记


通过荧光标记聚合酶链式扩增(PCR)法对孕晚期孕妇生殖道分泌物和直肠??分泌物标本进行GBS的检测,2539例孕晚期(35周)孕妇中共检出GBS携带者??205例,带菌率为8.07%。如图2-1、图2-2。??—?——一—?????;??1.5DO.OOQ?-??1.250,000??一??1.000.0D0?-?Z??????<§?/??<3?750?.ODD?-?/?/?,?—??咖_?/??-卿?於乃/??108,472.602109??〇?r------從――??‘?屬'…—?一?一—??2?4?6?a?1。?12?t?在?18?13?2Q?22?24?遂?2a?沒3?32?34?滅涵紹?42?>44;??Cycle??图2-1?GBS扩增曲线??Figure?2-1?Amplification?curve?of?GBS??15??

标准曲线,标准曲线


?95??TemperaturefC)??图3-3£.?cWKl溶解曲线??Figure?3-3?Dissolution?curve?of?E.?coli?K1??????????????■42?.S?-??35.0??32.5?-??30?.〇?-??、■??27.5?'?、v?s^??HI??25.0?-??tOO?2C*0?1000?1CKKX3?1QCKKXJ?1C03000?10000000?1C?3CWO??Quantity??图3-3E?co"Kl标准曲线??Figure?3-3?E.?coli?K1?standard?curve??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信媛媛;;348例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年19期

2 苑晓微;张雯;何平;杨菊芬;;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9年01期

3 丁燕玲;林忠;傅锦坚;吴宇碧;廖滔;罗雪;吕晓兰;;柳州地区育龄妇女产后阴道微生态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年01期

4 伏晓清;庄婧;;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J];大医生;2018年10期

5 李惠平;高伟城;古春强;付冬梅;蔡伟雄;;惠州地区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失衡因素调查[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年02期

6 张海琼;丁燕玲;蒋渝采;吕晓兰;罗雪;陈玉;;成年女性外阴疾病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9年08期

7 周美华;张莉;;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治疗前后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阴道微生态变化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年13期

8 张利利;王伟;郝敏;;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J];妇产与遗传(电子版);2017年04期

9 张海琼;丁燕玲;蒋渝采;吕晓兰;罗雪;陈玉;;1097例健康体检女性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年09期

10 张海琼;丁燕玲;蒋渝采;吕晓兰;罗雪;陈玉;;37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J];热带医学杂志;201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乔峤;高危型HPV感染自然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2 王云霞;B族链球菌阳性孕妇阴道微生态与早产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3 黄志欣;阴道成形术在先天性阴道发育不全患者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参柏熏浴方对VVC阴道微生态菌群影响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赵阅;加味二妙颗粒联合干扰素清除HR-HPV持续感染的疗效研究及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方恋;口服益生菌对孕妇肠道和阴道大肠杆菌K1和B族链球菌定殖的干预及对孕妇阴道微生态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4 李洋洋;HR-HPV感染6个月以上妇女阴道微生态状态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5 赵东婷;不同治疗方法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及HR-HPV转归的相关性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6 杨瑞雪;625例绝经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7 卢玉;宫颈HR-HPV持续感染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8年

8 周宗明;22029例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特征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9 何雲裳;504例人工流产患者术前阴道微生态结果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10 赵敏;50例孕妇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的纵向变化情况[D];皖南医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857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857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c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