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损伤后修复缺陷是导致女性不育、流产、早产、子宫破裂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破坏女性生殖能力,严重时甚至危及母儿生命安全。因此,促进子宫损伤的修复愈合对维持女性生殖健康有重要意义。然而,损伤修复期的人类子宫组织获取受限,这不仅影响子宫损伤修复及重塑机制相关研究的深入,也阻碍了子宫损伤性疾病临床诊治的进展,因此动物实验成为探索这一未知领域的研究工具。组织工程是一门以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再生微环境相结合,进行体外或体内组织器官功能性修复、器官重构研究的新兴学科。组织工程的兴起为人体组织缺损导致的功能障碍提供了理想的治疗方案。近年来有关修复和再生的组织工程研究越来越多,其中胶原蛋白因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低免疫源性和易降解等生物学特性被推广和应用。采用胶原蛋白支架负载细胞或生物活性因子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也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LIF有效地促进了骨骼肌、神经和心肌等多种组织器官的再生和修复。而LIF在子宫组织表达丰富,子宫内膜腺上皮LIF的表达是子宫内膜接受胚胎着床不可或缺的分子;此外,LIF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子宫肌层均有表达,提示LIF可能具有促进子宫组织损伤修复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第一部分,采用大鼠子宫壁全层损伤动物模型,将负载不同剂量LIF胶原支架移植至子宫壁全层损伤的缺损区域,与PBS胶原支架修复相比较。通过术后1-2周损伤区域修复变化的对比分析,探索LIF促进子宫损伤修复的可能性及有效剂量,通过对比分析术后1周大鼠子宫损伤修复局部的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研究LIF调控局部炎症反应与促进损伤修复的关系;研究的第二部分,采用胶原支架负载0.5μg LIF或等容量PBS修复大鼠子宫壁全层损伤,通过对比分析术后2-12周子宫组织结构修复和重塑改变,验证LIF促进子宫壁损伤修复的有效性;进一步通过妊娠实验对比分析修复子宫的功能差异。本研究发现和明确了LIF促进大鼠子宫损伤修复的生物学功能,为LIF应用于子宫损伤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目的:1.通过移植负载LIF或PBS的胶原支架于大鼠子宫壁全层损伤模型的子宫缺损区域,对比观察不同浓度LIF或PBS对子宫损伤修复的效应,探索LIF修复子宫损伤的可行性及最佳剂量,并进一步对比研究LIF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可能机制。2.采用负载LIF或PBS的胶原支架修复大鼠子宫壁全层损伤,通过术后12周的长期观察,明确LIF具有促进损伤子宫结构和功能修复的生物学功能。方法:1.参照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大鼠子宫壁全层损伤动物模型,在大鼠子宫体中段系膜对侧切除1.5 cm长、0.5 cm宽(相当于子宫周径2/3)子宫壁全层缺损。前期研究已证明,大鼠不能自然功能性修复该大小的子宫壁损伤。2.24只成年雌性SD(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PBS/胶原支架对照组,0.25μg LIF/胶原支架组,0.5μg LIF/胶原支架组,1.0μg LIF/胶原支架组,子宫壁全层损伤后,分别将负载0.25μg、0.5μg、1.0μg LIF或PBS的1.5 cm×0.5cm胶原支架缝合于缺损区(LIF各组6只大鼠,12只子宫,n=12;PBS组6只大鼠,12只子宫,n=12,共48只子宫),术后2周对损伤子宫行大体解剖观察、HE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组织学观察,评估子宫壁的形态,计数胶原支架上的细胞和新生血管数量。IHC主要用于检测v WF(von-Willebrand-factor,v WF)的表达。3.1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包括LIF/胶原支架组5只(子宫损伤后,用负载0.5μg LIF的胶原支架缝合缺损),PBS/胶原支架组5只(用PBS浸润的胶原支架膜缝合缺损)(PBS:n=10;LIF:n=10)。术后1周,取损伤区域子宫组织,对损伤子宫组织切片进行HE、CD45的IHC和免疫荧光染色,对比两组炎症细胞变化;收集受损部位的子宫组织,提取总RNA并通过逆转录PCR和实时定量PCR分析检测修复组织内炎性细胞因子(IL-10,IL-12,IL-6,IL-1β,TNF-α和TGF-β1)m RNA水平。4.明确LIF修复损伤子宫的可行性及有效剂量后,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包括LIF/胶原支架组(子宫损伤后,用负载0.5μg LIF的胶原支架缝合缺损),PBS/胶原支架组(用等容量PBS浸润的胶原支架缝合缺损)。分别在术后2周(PBS:n=12;LIF:n=12),4周(PBS:n=12;LIF:n=12),8周(PBS:n=12;LIF:n=12)和12周(PBS:n=12;LIF:n=12),进行子宫通畅实验和大体检查,通过组织切片IHC染色a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a-SMA)、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评估子宫平滑肌和子宫内膜上皮再生情况。5.雌性SD大鼠25只分为两组,包括LIF/胶原支架组15只,PBS/胶原支架组10只(LIF:n=30;PBS:n=20),子宫壁全层损伤后采用两种不同方法修复,观察满8周,然后将两组动物与雄性SD大鼠配对,在妊娠15-19日剖视并计数妊娠子宫数、子宫壁损伤处的着床情况和胚胎数以评估LIF对损伤子宫妊娠能力的影响。结果:1.术后短期对比观察:(1)子宫损伤局部细胞化和血管再生:术后2周,各组损伤区域未降解的胶原支架中可见细胞浸润,局部无明显炎症反应,LIF各组的胶原支架内细胞数明显多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HC血管密度:0.25μg和0.5μg LIF组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PBS组(P0.001)。(2)胶原支架内炎症细胞和炎性因子变化:术后1周,HE染色显示LIF和PBS两组胶原支架均未降解,未发现周围组织的排斥反应,此时损伤区域胶原支架中均见炎性细胞浸润。CD45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LIF组CD45阳性细胞(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少于PBS组,LIF组CD45的AOD值较PBS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子宫组织内炎性因子IL-10,IL-12,IL-6,IL-1β,TNF-α和TGF-β1m 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LIF/胶原支架修复子宫组织中IL-10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2.74倍(P0.01);而IL-12的表达下调2.09倍(P0.05)。两组IL-6,IL-1β,TNF-α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长期对比观察:(1)子宫愈合大体外观:术后8周和12周,LIF/胶原支架修复手术区域外观上与周围组织相似,虽然通畅实验提示两组子宫均无梗阻,但PBS/胶原支架组修复区域可见瘢痕及局部凹陷。(2)子宫平滑肌再生修复:LIF组术后8、12周α-SMA阳性面积比例与术后2周比较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8和12周,LIF/胶原支架组的α-SMA阳性面积比例均显著高于同期PBS/胶原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各组术后4周至12周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LIF组子宫内膜厚度较PBS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和12周,LIF组的子宫内膜再生腺体数量明显高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妊娠实验结果两组平均妊娠率和每个子宫妊娠的平均胚胎数目比较,LIF/胶原支架组高于PBS/胶原支架组,平均妊娠率(86.67%vs 60.00%)和平均胚胎数(3.63±0.34vs 2.35±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F/胶原支架组中有10个子宫(10/30)在修补区域有胚胎着床,而PBS/胶原支架组在子宫手术区域仅有3个子宫(3/20)有胚胎着床,整个妊娠期两组均无子宫破裂发生。结论:1.5×0.5cm胶原支架负载LIF 0.5μg能够促进大鼠子宫壁全层损伤修复,在损伤修复早期,LIF主要表现出促进损伤区域的细胞化、促进局部血管再生功能,LIF的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LIF对子宫肌层和子宫内膜腺体再生修复作用显著;LIF修复的子宫组织结构接近正常子宫,能够接受胚胎和完成妊娠,妊娠率和胚胎数显著提高;在子宫损伤修复的炎症期,LIF抑制子宫损伤局部炎细胞浸润和促炎因子释放,同时促进抑炎因子在损伤组织的表达,对损伤后炎症反应的调控可能是LIF促进子宫壁全层损伤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学位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11
【部分图文】: 图 1 组织损伤修复 3 阶段研究报道了一种新型大鼠子宫壁重建模型,并采用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个正常动情周期(4-5 天)的雌鼠纳入实验研究,并于动情间期进行手术处理。实验鼠共计 24 只(48 个子宫),每组各 6 只(12 个子宫)。图2 雌鼠动情周期阴道涂片镜下观察我们采用前期建立的大鼠子宫壁全层损伤的动物模型,切除大鼠子宫壁1.5cm 长×0.5cm 宽(子宫周径 1/2),保留系膜侧的全层缺损,每个子宫 1 个手术缺损创面,使用相应大小的胶原支架缝合到大鼠子宫壁缺损区域,见示意图(图3),前期实验室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胶原支架适用于细胞的粘附和维持组织的固有形态,作为子宫再生细胞外基质的适用性。
使用相应大小的胶原支架缝合到大鼠子宫壁缺损区域,见示意图(图3),前期实验室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胶原支架适用于细胞的粘附和维持组织的固有形态,作为子宫再生细胞外基质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聪;张艳勤;Mark Spilker;Myron Spector;李登云;鲁玉梅;许和平;;应用不同物理加强条件的Ⅰ型胶原支架的大白鼠动物模型与组织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年12期
2 杜暘;金鼎;高秀秋;;复合丹参的丝素/胶原支架培养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应用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年38期
3 曹成波;宋国栋;吴克安;张春联;吕荣晖;王勇;;新型胶原支架材料的制备[J];现代化工;2006年S1期
4 王泽民;段莉;梁宇杰;王大平;;自体软骨细胞复合Ⅰ型胶原支架体外动态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年18期
5 陈辉;李斌;王健;李涛;张伟;林涛;杨光;满振涛;;胶原支架复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模拟的微重力培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34期
6 郑泽峰;沈炜亮;乐辉辉;戴雪松;欧阳宏伟;陈维善;;三维平行胶原支架促进肌腱样胞外基质形成的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年02期
7 王敏;潘旭;毛斌;赖默温;滕嘉雯;陈谊金;周琼秀;马峰;;胶原支架促进人类多能干细胞向红细胞的诱导分化[J];中国输血杂志;2018年04期
8 徐明曦;周哲;张明;吴稼晟;李伟;孙康;王忠;赵阳;卢慕峻;;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与胶原支架共培养的实验研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2年04期
9 杜暘;高秀秋;金鼎;;丝素胶原支架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相容性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年09期
10 李文波;张春莲;曹成波;吕荣晖;朱芳莲;李木森;;新型胶原支架材料改性的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白;白血病抑制因子修复大鼠子宫壁全层损伤的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2 张秀杰;胶原支架的制备及与血小板血浆复合的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3 房永祥;3D胶原支架微环境对树突状细胞发育和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4 陶亮;人工胆管构建与应用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李新安;促进大鼠子宫壁全层损伤后功能性修复的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沈炜亮;肌腱干细胞和间质细胞衍生因子复合蚕丝—胶原支架促进肌腱再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赵鑫;基于巯基化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及胶原支架的基因递释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孙津龙;仿生纤维内硅化胶原支架材料调控单核细胞促骨原位再生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年
9 王瑶;纤维内外协同矿化胶原支架和胶原膜材料的构建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10 陈伟;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靶向结合胶原支架材料促进膀胱重建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珂珂;不同结构胶原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和分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年
2 陈彤;巴沙鱼皮胶原支架在兔颅骨缺损再生中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3 陈鹏飞;有序胶原支架复合SDF-1治疗骨软骨缺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唐国强;有序胶原支架联合胶原靶向神经营养因子-3应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行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5 周东明;bFGF-PRP胶原支架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3年
6 吕振京;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7 赵宏霞;组织工程人工角膜胶原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滕伟;Atelocollagen胶原支架上三维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D];新乡医学院;2009年
9 殷甜甜;胶原支架诱导肌源性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及其机制[D];辽宁医学院;2013年
10 李斌;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的生物反应器培养[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86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