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孕妇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基因型与母婴传播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04:19
   目的1)建立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Chlamydiatrachomatis,CT)及基因型分型方法。2)探讨孕妇生殖道CT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布。3)探讨CT的母婴传播情况。方法收集宝安区妇幼保健院高危孕产妇宫颈分泌物3,343例,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3,010例,4,686例非孕期生殖道感染患者宫颈分泌物(非孕感染组)和16,196例不孕症患者宫颈分泌物(不孕症组)为对照。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样本进行CT-DNA检测,阳性结果样本通过多重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进行CT基因型分型。结合孕妇孕期临床表型,CT基因分型以及新生儿的CT分型结果,明确孕期CT感染的主要并发症,基因型分布情况、以及母婴传播的情况。统计方法采用精确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1.3对引物扩增CT菌株后均可获得一条约202-235bp的DNA,扩增其他泌尿生殖道常见病原体未见到到扩增带,说明3条引物对CT检测特异性强。2.多重PCR-RLB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0fg/μL,巢氏PCR-RLB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00fg/μL。多重PCR-RLB对CT的检测敏感性,高于巢式PCR-RLB;巢式PCR-RLB对CT的分型特异性高于多重PCR-RLB。3.2012~2016年间孕妇CT感染率平均为5.0%,2014年的感染率最高,为6.9%。4.高危孕妇中CT感染基因型以E、F和D型为主,混合感染率为39.3%。最常见的混合感染类型为J+K(7.7%)、E+J(6.0%)和E+F(4.8%)。5.CT感染孕妇组中,CT感染率为5.0%(168/3,343);非孕生殖道感染组中,CT感染率为9.0%(421/4,686);不孕症组中,CT感染率为6.5%(1,047/16,196),3组妇女的CT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P0.01);3组妇女CT感染各基因型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5,P=0.60)。6.CT阴性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者的患病率为9.8%(312/3,175);CT阳性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患病率为28.0%(47/1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61,P0.01)。7.3,010例新生儿中,阴道分娩新生儿的CT阳性率为7.2%(185/2,579);剖宫产分娩新生儿431例,未发现CT阳性者。8.30例婴儿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核酸检测结果与母亲一致,其基因分型结果全部为母亲生殖道检出的基因型。结论1.多重PCR-RLB法是敏感性、快速检测CT方法,巢氏PCR-RLB法是检测CT分型的特异性方法。CT混合感染时,PCR-RLB分型法优于PCR-RFLP。2.高危孕妇的CT感染率高,为5.0%。单基因型感染率为60.7%,双重基因型感染率为29.2%,多基因型戚染率为10.1%,单基因型以E、F、D为主要优势流行型。3.CT感染孕妇分娩期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增加。4.CT存在母婴传播。
【学位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14.251
【部分图文】:

混合液,接合物,产物,凹槽


图2-1?Miniblotter杂交反应板??Figure?2-1?Miniblotter?Hybrid?reaction?plate??增结束后,取5叫产物加入含有170?pL2?x?SSPE和0.1%?SD.5?m丨EP管中,离心-混匀-离心。??浴箱(100°C)煮lOmin,取出EP管立即置于冰上冷却。??60°C的2?x?SSPE和0.1%?SDS混合液漂洗事先标记好的Bio5?min,将膜固定于Miniblotter杂交反应板上,向凹槽加入150混合液(PCR产物与2?x?SSI^E和0.1%?SDS混合液),60°C杂60°C的2?x?SSPE和0.1%?SDS混合液洗涤2次,10?min/次。??byne?C尼龙膜放入含有2?x?SSPE和0.1%?SDS混合液和链亲和接合物的反应筒内(10?ml?2?x?SSPE和0.1%?SDS混合液,2?|i氧化物酶接合物),42°C,孵育lh。??

血清型,样本,浓度,阴性


bp?U?I?t?3?4?i?i?f?S?9?m?11?if?it??簡??I??图2-3多重PCR扩增临床CT样本结果??图2-3多重PCR扩增临床样本。bpM道为Marker,?1-13道临床样本,其中卜5、7、8和??10为阳性,6、9、11、12和13为阴性。??Figure?2-3?The?results?of?multiple?PCR?clinical?samples.?M:?Marker.?1-13?clinical?samples,?1 ̄5>?7>??8?and?10:?positive;?6、9、11、12?and?13:?negative.??含质粒的多重PCR-RLB结果见图2-4

样本,支原体,阴道加德纳菌,肺炎衣原体


82??m??4C??图2-2多重PCR扩增CT结果1-6道分别为CT血清型D株DNA浓度依次稀释为lfg/pL、??10fg/pL、100fg/(iL、lpg/(iL、10pg/(iL、lOOpg/pL,?7-9?道为临床样本,10?道为淋病奈瑟??菌,11道为脲原体,12道为生殖支原体,13道为人型支原体,14道为阴道加德纳菌,15??道为肺炎衣原体。??Figure?2-2?The?results?of?multiple?PCR.?1 ̄6:?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serotype?D?CT:?1?fg/jiLv??10?fg/jiL、100?fg/pJL、1?pg/jiL、10?pg/|iL、100?pg/jiL,?respectively.?7?9:?Clinical?samples;?10:??neisseria?gonorrhoeae;?11:?mycoplasma?urealyticum,?12:?mycoplasma?genitalium,】3:?mycoplaa??hominis,?14:?vaginal?gardnerella,?and?15:?chlamydia?pneumoniae.??bp?U?I?t?3?4?i?i?f?S?9?m?11?if?it??簡??I??图2-3多重PCR扩增临床CT样本结果??图2-3多重PCR扩增临床样本。bpM道为Marker,?1-13道临床样本,其中卜5、7、8和??10为阳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丽霞;;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妊娠[J];中国水电医学;2011年01期

2 刘志英;崔巍;;关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年S2期

3 字王雄;;门诊性病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3年26期

4 段孝勤;;沙眼衣原体感染与继发不孕症的关系探讨[J];海南医学;2010年05期

5 俞信忠;吴满武;杨志浩;;1500例不孕症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09期

6 韩伟玲;;单剂阿奇霉素治疗156例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徐庆荣;成焕吉;刘丽;;沙眼衣原体感染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关系初探[J];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04期

8 俞信忠;吴满武;;FQ-PCR检测盆腔炎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年08期

9 傅文永 ,贾飞勇,李海波;沙眼衣原体感染[J];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01期

10 王威;淋病合并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晶晶;沙眼衣原体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识别和免疫逃逸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薛耀华;MEK/ERK/RSK信号通路在沙眼衣原体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3 程文;沙眼衣原体感染诱导炎症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孙晓玲;基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抗精子免疫模型及中药干预和免疫功能变化[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叶瑜剑;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抑制性细胞因子水平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燕;孕妇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基因型与母婴传播的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2 高西波;沙眼衣原体感染血清学免疫优势蛋白的筛选与优化[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胡月子;沙眼衣原体感染、IL-12基因多态性与卵巢上皮癌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斌;沙眼衣原体感染后HeLa-229细胞的miRNA差异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5 章小莉;沙眼衣原体感染对大鼠早期妊娠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6 朱琳;女性外阴尖锐湿疣患者宫颈HPV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HPV感染的效果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7 吴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关系病例对照的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李长锋;地塞米松调节衣原体感染的中性粒细胞活性的免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9 陈智慧;无症状不育男性沙眼衣原体感染和热休克蛋白60抗体关系探讨[D];兰州大学;2007年

10 李青郡;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3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863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a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