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妇产科论文 >

人子宫内膜腺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20:26

  本文关键词:人子宫内膜腺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分离培养并鉴定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ECMSCs),比较其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Endometrium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EMSCs)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为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侵袭转移及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1.无菌条件下获取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经Ⅱ型胶原酶消化后种植于培养瓶中,用含有10%FBS的α-MEM培养基培养,采用组织贴壁培养法培养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MSCs,0.25%胰酶消化传代,同时取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MSCs做对照培养。显微观察子宫内膜腺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MSCs细胞形态,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核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及细胞周期。诱导MSCs向脂肪、成骨细胞分化,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碱性磷酸酶染色及Von Kossa染色检测成骨诱导分化能力,并提取总RNA进行RT-PCR检测相关成脂成骨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变化。2.对分离鉴定得到子宫内膜腺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MSCs进行免疫调节能力的检测,通过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 test,LTT)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检测MSCs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调节能力。并通过RT-PCR技术检测两种MSCs的免疫相关因子IL-6、IL-10、VEGF和TGF-β1的表达差异性。结果:1.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可培养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的细胞,细胞形态呈长梭状,旋涡状和放射状排布,原代生长缓慢,经α-MEM培养基培养传代后生长迅速,冻存复苏后仍保持较强的增殖能力;经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绘制子宫内膜腺癌来源MSCs的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呈“S”型曲线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可见80%左右细胞分布在G0/G1期,检测相关细胞标记物,细胞表达CD73、CD90、CD105、CD166、HLA-ABC,不表达CD14、CD34、CD45、CD31、HLA-DR,提示分离得到的细胞符合MSCs的干细胞特征;此分离得到的细胞可经诱导成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有大量脂滴出现,RT-PCR检测可见脂肪分化关键转录因子PPAR-γ2的显著表达;经成骨诱导14天,可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诱导28天Von-Kossa染色可见钙化骨结节形成;RT-PCR检测可见成骨关键转录因子Osteocalcin的表达,说明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成功分离得到MSCs。2.对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分离得到的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进行检测。LTT结果显示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MSCs能有效抑制经由Con A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且随着MSCs数量的增加,其抑制能力逐渐增强,呈现剂量依赖效应;与之相近,MLR结果证实MSCs也可抑制异体淋巴细胞作为抗原刺激T细胞增殖的过程,且伴随MSCs用量增加,其抑制作用更显著。通过RT-PCR检测MSCs中各免疫因子表达情况,发现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MSCs中IL-10、VEGF、TGF-β1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MSCs,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从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分离培养出MSCs,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MSCs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MSCs形态主要以长梭形为主,呈旋涡状生长排布。2.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MSCs表达CD73、CD90、CDCD105、CD166、HLA-ABC,不表达CD14、CD31、CD34、CD45、HLA-DR,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标记物符合干细胞特征。3.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MSCs具有分化成脂肪及成骨细胞的能力,其成脂分化能力强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MS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体外LTT和MLR实验结果显示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MSCs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MSCs均具有低免疫源性和免疫调节功能,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MSCs对于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强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MSCs,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肿瘤生长微环境及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相关。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来源MSCs相关细胞免疫因子IL-10、VEGF、TGF-β1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来源MS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膜腺癌 生物学特性 免疫调节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37.33
【目录】:
  • 英文缩略词5-7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3
  • 前言13-15
  • 材料及方法15-28
  • 结果28-44
  • 讨论44-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7
  • 附录:个人简历57-58
  • 致谢58-59
  • 综述59-66
  • 参考文献63-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英;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可能为子宫内膜腺癌误诊的原因[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4年04期

2 姜宏,陈碧魂;子宫内膜腺癌核膜厚度的形态定量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3 王志启;I期子宫内膜腺癌的激素治疗: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05期

4 盛友华;;子宫内膜腺癌黏液表型的分析[J];吉林医学;2011年15期

5 邓博雅;潘大欢;张颐;胡琰洁;李璐;姜彦多;;中介素在人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解剖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6 李百鸥;;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与意义[J];中国医疗前沿;2013年17期

7 郭步英;诱发家兔子宫内膜腺癌——主要是其发生过程的实验研究[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计划生育妇产科学分册;1976年01期

8 王振海;;子宫内膜腺癌[J];河北新医药;1979年05期

9 曲在屏,周宁,丁吉元;子宫内膜腺癌中凋亡指数的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1997年04期

10 掌娟;;免疫组化技术在子宫内膜腺癌诊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怀君;石一复;李娟清;崔金全;;子宫内膜腺癌基因表达谱的初步研究[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杨蔚芬;陈新云;;子宫内膜腺癌34例临床观察[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冯晓萍;辛桂艳;冯卫华;宁玲梅;;子宫内膜腺癌22例临床分析[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姚晓虹;张萍;祝明洁;成宇帆;虞文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王彦;万风春;彭芝兰;;血清CA125对绝经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春梅;刘贵朋;;转化生长因β1及其Ⅰ型、Ⅱ型受体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子宫内膜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金英楠;马晓欣;;阿司匹林抑制子宫内膜腺癌生长的实验研究[A];东北三省第四届妇产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艳霞;马晓欣;;赫赛汀对人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李长忠;温泽清;兰守敏;张晓菁;王家耀;刘莹;;大剂量米非司酮和孕激素联合应用治疗子宫内膜腺癌的研究[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天放;中老年女性警惕“倒开花”[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2 张立满;妇女慎用性激素[N];大众卫生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静;P物质对子宫内膜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2 周怀君;子宫内膜腺癌候选基因的筛选及其侵袭与转移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邹建平;Gankyrin、β-catenin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4 王彦;COX2、VEGF在绝经后子宫内膜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及血清CA125、VEGF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钊军;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漏诊子宫内膜腺癌因素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梁利丹;Wnt5a和β-catenin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杨树环;P63、CK8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意义[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4 周向东;人子宫内膜腺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5 熊铭;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子宫内膜腺癌的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常迎香;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7 谢承宏;雌激素、代谢紊乱与子宫内膜腺癌相关性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马本红;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1年

9 席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高洁;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人子宫内膜腺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99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2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