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对产后腹直
发布时间:2021-07-15 12:55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孕妇妊娠晚期及产后腹直肌间距(Inter-rectus Distance,IRD)、耻骨联合间距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诊断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耻骨联合分离(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PSD)及其产后康复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研究为前瞻性纵向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超诊科行产前超声检查并于我院分娩的妊娠晚期(36~41周)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观察,至观察截点,共有101名资料完整的孕产妇纳入研究对象组;另选取未育育龄期女性80例(年龄构成与研究对象组无差异)作为参考对照组。制定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于妊娠晚期、产后3天、产后42天、产后6个月四个时间点,剖宫产组于妊娠晚期、产后42天、产后6个月三个时间点应用高频超声观察测量研究对象的腹直肌间距、耻骨联合间距及其他声像图表现,观察其动态变化趋势;对照组入选后测量1次。于每个时间点对研究对象的临床症状(腰背痛、骨盆痛)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
【文章来源】: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分娩方式脐上方5cm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第1章临床研究-9-表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脐上方5cm处腹直肌间距不同时点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脐上方5cm处IRD随时间变化恢复趋势一致(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妊娠晚期腹直肌分离达最大程度,产后逐渐恢复,产后42天内恢复最快,之后恢复速度减慢,见图1。表6不同分娩方式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x)单位:mm组别n腹直肌间距FP妊娠晚期产后42天产后6个月阴道分娩组8271.68±14.60★25.55±6.91★19.52±5.02601.422*0.632#25.931▲<0.0010.428<0.001剖宫产组1958.92±14.6631.34±6.1021.96±4.94注:*为时间点比较,#为组间比较,▲为交互作用;★与剖宫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图2不同分娩方式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趋势图从表6和图2中可以看出,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不同时点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妊娠晚期至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在逐渐减小,但不同分娩方式随时间变化恢复程度有所不同(P<0.05)。剖宫产组在妊娠晚期脐水平处的分离小于阴道分娩组,而产后42天分离程度大于阴道分娩组,产后6个月两组脐水平处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腹直肌间距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产后早期不同分娩方式对脐水平处腹直肌分离的恢复有影响且影响较大,而随产后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在减小,甚至无影响。表7不同分娩方式脐下方5cm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x)单位:mm组别n腹直肌间距FP妊娠晚期产后42天产后6个月阴道分娩组8242.63±11.94★10.88±3.967.44±2.23390.418*3.299#4.942▲<0.0010.072剖宫产组1935.78±13.6710.63±4.677.57±2.170.024注:*为时间点比较,#为组间比较,▲为交互作用;★与剖宫产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图3不同分娩方式脐下方5cm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趋势图从表7和图3中可以看出,脐下方5cm处腹直肌间距不同时点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妊娠晚期至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脐下方5cm处腹直肌间距在逐渐减小,但不同分娩方式随时间变化恢复程度有所不同(P<0.05)。妊娠晚期剖宫产组在脐下方5cm处分离程度小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产后42天、产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说明产后早期脐下方5cm处经阴道分娩腹直肌分离恢复速度略优于剖宫产分娩,但产后42天后总体上两组恢复速度较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ostpartum 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wo case report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Kristina Norvilaite,Monika Kezeviciute,Diana Ramasauskaite,Audrone Arlauskiene,Daiva Bartkeviciene,Valentinas Uvarovas.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2020(01)
[2]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联合直肠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张芳,张周龙.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9(12)
[3]隔姜艾灸联合骨盆交叉带治疗对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影响[J]. 张婧,姚琳琳,吴伟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23)
[4]腹部超声联合康复按摩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研究[J]. 樊琪,朱红.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23)
[5]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王青,于晓杰,杨欣,孙秀丽,王建六.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9(12)
[6]电刺激疗法在围产期耻骨联合分离患者中的应用[J]. 谢秀凤,肖慧莲. 医学信息. 2019(21)
[7]471例晚期妊娠妇女耻骨联合间距超声检查结果分析[J]. 钟淑娟,高新茹,王颖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08)
[8]耻骨联合分离症孕妇的超声诊断特点[J]. 汪小涛. 中国当代医药. 2019(12)
[9]仿生电刺激疗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J]. 熊锦梅,杨柳枝,邱司桥.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02)
[10]清宫正骨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临床研究[J]. 王向阳,陈亮,苏小强,刘波,孙树椿. 陕西中医. 2019(04)
博士论文
[1]未产妇和盆底器官脱垂女性的盆底超声研究[D]. 应涛.上海交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早期干预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D]. 史艺.天津医科大学 2019
[2]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数据研究[D]. 张丽娜.大连医科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285748
【文章来源】:华北理工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分娩方式脐上方5cm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第1章临床研究-9-表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脐上方5cm处腹直肌间距不同时点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脐上方5cm处IRD随时间变化恢复趋势一致(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妊娠晚期腹直肌分离达最大程度,产后逐渐恢复,产后42天内恢复最快,之后恢复速度减慢,见图1。表6不同分娩方式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x)单位:mm组别n腹直肌间距FP妊娠晚期产后42天产后6个月阴道分娩组8271.68±14.60★25.55±6.91★19.52±5.02601.422*0.632#25.931▲<0.0010.428<0.001剖宫产组1958.92±14.6631.34±6.1021.96±4.94注:*为时间点比较,#为组间比较,▲为交互作用;★与剖宫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图2不同分娩方式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趋势图从表6和图2中可以看出,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不同时点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妊娠晚期至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脐水平处腹直肌间距在逐渐减小,但不同分娩方式随时间变化恢复程度有所不同(P<0.05)。剖宫产组在妊娠晚期脐水平处的分离小于阴道分娩组,而产后42天分离程度大于阴道分娩组,产后6个月两组脐水平处
华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腹直肌间距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产后早期不同分娩方式对脐水平处腹直肌分离的恢复有影响且影响较大,而随产后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在减小,甚至无影响。表7不同分娩方式脐下方5cm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情况比较(sx)单位:mm组别n腹直肌间距FP妊娠晚期产后42天产后6个月阴道分娩组8242.63±11.94★10.88±3.967.44±2.23390.418*3.299#4.942▲<0.0010.072剖宫产组1935.78±13.6710.63±4.677.57±2.170.024注:*为时间点比较,#为组间比较,▲为交互作用;★与剖宫产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图3不同分娩方式脐下方5cm处腹直肌间距随时间变化趋势图从表7和图3中可以看出,脐下方5cm处腹直肌间距不同时点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妊娠晚期至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脐下方5cm处腹直肌间距在逐渐减小,但不同分娩方式随时间变化恢复程度有所不同(P<0.05)。妊娠晚期剖宫产组在脐下方5cm处分离程度小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产后42天、产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说明产后早期脐下方5cm处经阴道分娩腹直肌分离恢复速度略优于剖宫产分娩,但产后42天后总体上两组恢复速度较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ostpartum pubic symphysis diastasis-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wo case report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Kristina Norvilaite,Monika Kezeviciute,Diana Ramasauskaite,Audrone Arlauskiene,Daiva Bartkeviciene,Valentinas Uvarovas.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2020(01)
[2]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联合直肠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张芳,张周龙.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9(12)
[3]隔姜艾灸联合骨盆交叉带治疗对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影响[J]. 张婧,姚琳琳,吴伟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23)
[4]腹部超声联合康复按摩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VAS评分的影响研究[J]. 樊琪,朱红.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23)
[5]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王青,于晓杰,杨欣,孙秀丽,王建六.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9(12)
[6]电刺激疗法在围产期耻骨联合分离患者中的应用[J]. 谢秀凤,肖慧莲. 医学信息. 2019(21)
[7]471例晚期妊娠妇女耻骨联合间距超声检查结果分析[J]. 钟淑娟,高新茹,王颖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08)
[8]耻骨联合分离症孕妇的超声诊断特点[J]. 汪小涛. 中国当代医药. 2019(12)
[9]仿生电刺激疗法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J]. 熊锦梅,杨柳枝,邱司桥.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02)
[10]清宫正骨手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临床研究[J]. 王向阳,陈亮,苏小强,刘波,孙树椿. 陕西中医. 2019(04)
博士论文
[1]未产妇和盆底器官脱垂女性的盆底超声研究[D]. 应涛.上海交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早期干预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D]. 史艺.天津医科大学 2019
[2]产后腹直肌分离临床数据研究[D]. 张丽娜.大连医科大学 2019
本文编号:3285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328574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